幾天前,我將拙文《清明時節(jié)馬蘭香》推發(fā)后,復旦大學知名教授浦興祖由共鳴而撰憶童年采擷馬蘭頭趣文。友人,閔行區(qū)政府原退休老干部八十多歲的金正林先生來信說:“農村還有一寶,河梢淺灘春初長出的野芹菜,不但美味可口,且能以菜代藥,清熱解毒,我宅上一位老媽媽,一年四季,每日喝一杯野芹菜水,直至98歲仙逝。”
正林兄所言,我也有切身體會。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食品短缺。我出生于滬郊的農村屬于蔬菜種植區(qū),然而吃蔬菜也須精打細算,連卷心菜的老根黃葉都舍不得丟掉。至于野菜,諸如野薺菜、馬蘭頭、野菠菜等都讓人采擷難覓。唯獨水芹菜無人問津。小叔父很會動腦筋,他見水芹菜牛羊吃了很安全,就想:牛羊能吃,人也同樣可吃。當時,豆制品是計劃供應的,且只供應城鎮(zhèn)居民,農民如要吃,須用黃豆換。有一天,小叔父讓我騎車去七八里遠的漕河涇換邊角豆腐干。當天晚上,小叔父親自上灶,炒了一盤野芹菜豆磨干,雖未加任何佐料,一出鍋,就清香撲鼻,吃入口里鮮且爽,其味甚于種植的芹菜炒干絲。
野芹菜味美可口,消息迅即傳遍全村幾十戶人家,紛紛仿效。我母親還開發(fā)了水芹菜干燒肉、涼拌水芹菜等。就這樣,水芹菜很快成為我村村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
后來讀書才知,關于水芹,又稱野芹菜、水英、楚葵等,屬傘形科草本植物,莖中空,匍匐展開,長于濕地河邊,其食用和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爾雅》等均有記載。當年限于滬郊農民們對水芹菜的認知不足而沒有得到很好開發(fā)。今天野生水芹菜卻又難覓,市售種植栽培之味,或勝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