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是一個重要考點。據(jù)粗略統(tǒng)計,考研英語英譯漢試題中,五個劃線句子里每年幾乎都有一句包含被動語態(tài)。然而,英漢兩種語言中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頻率有顯著差異。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廣泛,在正式文體中更為常見,但漢語中被動句的使用頻率則遠低于英語。很多情況下,如果不講究變通,將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強行移植到漢語,譯文會顯得很不通順,甚至影響理解。因此,在考研英語翻譯中需要掌握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技巧,將英文的被動語態(tài)句進行靈活轉換,以翻譯出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譯文。為了看清英漢兩種語言被動語態(tài)使用的差異,我們先舉一例。
例1:It is said that in England death is pressing, in Canada inevitable and in California optional. (2003年真題)
本句包含了“it is said that…”的被動語態(tài),這里使用被動語態(tài)是為了避免明確說出動作發(fā)出者是誰,因此可翻譯為“有人說”“據(jù)說”或“人們說”。如果強行譯為被動語態(tài),比如“……被認為/被說”,則完全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被動語態(tài)句子的常見翻譯技巧有:顛倒主賓(即將原文中by引導出來的賓語作為譯文的主語,而將原文的主語作為譯文的賓語);使用無主句(即將原文的主語作為譯文的賓語,但譯文句子不安排主語);用主動句表達被動意思(即保留原文主語作為譯文主語,但不使用“被”字也能表達被動含義);用“被”的替換形式(如“受到”“遭到”“給”“得以”“為……所……”等)。總之,考研英語的英漢翻譯中,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原則是譯文中盡量不使用被動句,而是將其轉換為主動句。以下我們通過考研真題中的句子來看英譯漢中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策略。
例2:The latest was a panel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enlisted by the White House, to tell us that the earth’s atmosphere is definitely warming and that the problem is largely man-made. (2005年真題)
譯文1:最近,一個被白宮召集的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專家小組告訴我們地球大氣層的確在變暖,而且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還是人為的。
譯文2:最近,白宮召集了一個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專家小組,告訴我們地球的大氣層的確在變暖,而且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人為造成的。
譯文比較:譯文1將原文的enlisted by the White House譯為“被白宮召集的”,這是明顯的歐化句式。這里可以用主賓顛倒的翻譯策略,將動作發(fā)出者“白宮”用作譯文的主語,而將動作接受者“專家小組”用作譯文的賓語,這樣就將原文的被動句變?yōu)闈h語的主動句,既符合原文意思,又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3:But recently, many historian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the roles slavery played in the lives of the founding generation. They have been spurred in part by DNA evidence made available in 1998, which almost certainly proved Thomas Jefferson had fathered at least one child with his slave Sally Hemings. (2008年真題)
譯文1:他們部分地被1998年獲得的、幾乎可以明確地證明托馬斯·杰斐遜與他的奴隸薩莉·赫明斯至少生了一個孩子的DNA證據(jù)所推動。
譯文2:歷史學家們的動力部分來自1998年獲得的DNA證據(jù),這些證據(jù)幾乎可以肯定地證明托馬斯·杰斐遜與他的奴隸薩莉·赫明斯至少生過一個孩子。
譯文比較:劃線部分涉及三個翻譯考點:(1)代詞they的翻譯;(2)后置定語從句的翻譯;(3)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我們在本專欄之前的文章中討論過代詞的翻譯問題,提出應該盡量還原代詞所指代的內(nèi)容(見本刊 2025年第 2 期“指稱還原:考研英語代詞的翻譯策略”),我們也曾討論過后置定語(尤其是比較長的后置定語)的翻譯問題,提出應該將其譯為獨立的句子(見本刊2024年第10期“考研英語定語從句的翻譯策略”)。本句中,they指代前文中的“歷史學家們”,譯文中應該將其還原出來。which引導的長定語從句可以單獨譯出來,置于主句之后。此外,本句主句是一個被動語態(tài)“They have been spurred in part by DNA evidence made available in 1998…”,如果按照例2中的主賓顛倒翻譯策略,將其譯為“1998年獲得的DNA證據(jù)部分地推動了這些歷史學家”也未嘗不可,但是本句后面的定語從句是來具體解釋“DNA證據(jù)”的,若把“DNA證據(jù)”置前,則分開了這兩個部分,譯文讀起來難以連貫。譯文2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該譯文沒有改變原文的順序,仍然將“歷史學家”作為譯文的主語,但將原文的被動語態(tài)“歷史學家們被DNA證據(jù)所推動”靈活處理為“歷史學家們的動力來自于DNA證據(jù)”,這樣就既避免了被動句,又確保了“DNA證據(jù)”與后面定語從句內(nèi)容的連貫。當然,我們還有一種辦法來翻譯本句:
譯文3:1998年獲得的DNA證據(jù)幾乎可以肯定地證明托馬斯·杰斐遜與他的奴隸薩莉·赫明斯至少生過一個孩子,這個證據(jù)部分地推動了歷史學家們。
例4:However, when two monkeys were placed in separate but adjoining chambers, so that each could observe what the other was getting in return for its rock, their behaviour became markedly different. (2005年真題)
譯文1:然而,當兩只猴子被放在分開但相鄰的房間以便能觀察到對方用石頭交換了什么時,它們的行為就明顯不同了。
譯文2:然而,把兩只猴子放在分開但相鄰的房間,使它們能觀察到對方用石頭交換了什么,這時它們的行為就明顯不同了。
譯文比較:本句狀語從句中包含一個被動語態(tài)when two monkeys were placed in separate but adjoining chambers,譯文1遵從原文語法形式將其譯為“當兩只猴子被放在分開但相鄰的房間”,雖然也能理解,但并不是地道的漢語表達。譯文2采用無主句“把兩只猴子放在分開但相鄰的房間”,明顯更符合漢語表達方式,且該譯文將譯文1中的長句切分了兩個短句,讀起來更加順暢。
例5: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ave been slow to change partly because the explanatory items often seem to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partly because other kinds of explanations have been hard to find. (2002年真題)
譯文1:行為科學變化緩慢,部分原因是其解釋的依據(jù)似乎經(jīng)常是直接被觀察到的,部分原因是其他的解釋方式很難找到。
譯文2:行為科學之所以發(fā)展緩慢,部分原因是用來解釋行為的依據(jù)似乎往往是直接觀察到的,部分原因是其他的解釋方式一直難以找到。
譯文比較:譯文1遵從原文語法,將句中的被動語態(tài)譯為“解釋的依據(jù)是直接被觀察的”,理解上固然沒錯,但這個譯文讀上去并不通順。其實如果按照譯文2,把“被”字去掉,也就是用主動句來表達被動意義,譯文讀上去既符合習慣又簡潔明快。
*江西師范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考研英語基礎輕松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