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1963年,龍海人民在抗擊百年罕見的特大旱災斗爭中取得勝利,并形成了聞名全國的“龍江風格”。這一結果正是當時的龍海人民在縣委帶領下,充分發揚斗爭精神,戰勝嚴重的自然災害的生動體現。回顧“龍江風格”的誕生過程,對今天戰勝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具有現實意義。
堅定斗爭意志,清醒認識斗爭的艱巨性復雜性
在1963年那場嚴峻的特大旱災面前,龍海縣委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毅然決然地作出了堵江抗旱的重大決策。1963年2月,龍海縣委在經過全面而充分的考量后,懷著執政為民、勇于擔當的偉大精神,以及嚴謹科學的態度,向全縣人民發出了“九龍江有水不算旱”的戰斗號召,決定堵江截流、引水抗旱。這一決策的背后,是縣委對全縣人民生存與發展的深切關懷,是對自身責任的深刻認知,更是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主動出擊的英勇抉擇。
事實勝于雄辯,這一決策的正確性在后續的日子里得到了充分驗證。從發出口號到6月12日龍海縣迎來一場透雨,整整過去了122天。在這漫長的122天里,如果縣委沒有果斷下令堵江,而是選擇消極等待天降大雨,那么龍海縣的40多萬人民必將陷入饑荒的絕境中。縣委的果斷決策不僅成功解決了當年龍海人民的溫飽問題,更是為后世留下了熠熠生輝的“龍江風格”這一寶貴的精神遺產,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了集體利益、全局利益英勇奮斗的精神燈塔。
黨員干部作為國家和人民事業的中堅力量,必須時刻胸懷“國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思考問題、謀劃工作、推動落實。在任何情況下,黨員干部都要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為根本前提,堅決不能為了局部利益而損害全局利益,更不能為了暫時利益而損害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作為“龍江風格”的發源地,榜山公社在這場抗旱斗爭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生動地詮釋了局部服從全局的偉大精神。在抗旱過程中,榜山公社毅然決定以犧牲局部利益來維護全局利益。他們不惜淹沒洋西等6個大隊的1300畝田地,只為解決下游10萬畝旱地的灌溉難題。這種犧牲,對于榜山公社的群眾來說,無疑是巨大而痛苦的。當時,公社群眾中出現了各種聲音,“堵江對我們一點利都沒有。麥子淹,秧苗死,肥料流失,什么都完了。這吃虧事,我們不能干!”“堵江,不是等于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些話語真實地反映了榜山公社群眾內心的糾結與不舍,每個人的心頭都仿佛打著一個沉重的結。
為了統一全縣上下的思想,凝聚起強大的抗旱合力,縣委精心組織了在九龍江中的一艘游船上召開的堵江抗旱會議,即意義深遠的“舟中會議”。會議現場,氣氛熱烈而凝重,縣委領導、各個單位和各個公社的代表齊聚一堂。當大家詳細了解到下游各個公社受旱的嚴重情況后,榜山公社的代表徐學文挺身而出,他堅定地表示:“堵江我們也贊成。……從洋西大隊堵了江,能解救下游幾萬畝水稻田,這是件大好事。受損失的地區如果少數人想不通,我們可以做工作。小利要服從大利,小我要服從大我。我們從全局出發,沒有意見。”徐學文的發言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大家的心靈。會后,榜山公社全體黨委委員迅速行動,連夜分頭奔赴6個受損大隊,深入群眾之中,放手發動群眾。最終,成功打開了社員們的心結,統一了思想,作出了“丟卒保車”的偉大決定。在這一過程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隊更是發揮了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他們發揚“舍小家顧大家”“丟卒保車”的共產主義精神,毫不猶豫地淹掉了300多畝即將收獲的小麥和甘蔗田,全力支持堵江工程的順利實施。
在龍海縣后續的抗旱斗爭中,榜山公社的“榜山風格”如同一顆顆種子,在全縣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先后涌現出了“先保十萬,后顧兩千,舍卒保車,全盤皆活”的“玉枕風格”;“損失八百算啥,救活六萬要緊”的角美公社沙州大隊典型事例;“200多畝良田被淹是小利,拯救下游三萬多畝水田是大利”的東泗公社西嶺大隊的感人事例等。這些風格和事跡在整個九龍江流域迅速推廣普及,最終匯聚為轟動全國的“龍江風格”。“龍江風格”如同一股股暖流,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激勵著廣大干部群眾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始終堅定斗爭意志,自覺為大局擔當。
堅定斗爭自信,大力弘揚斗爭精神
在龍海遭遇特大旱災的艱難時刻,黨的各級干部挺身而出,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榜樣力量,成為激勵群眾堅定抗旱斗爭勝利信心的重要源泉,也為“龍江風格”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當時,全專區每天都有上萬名干部積極投身到抗旱勞動中,縣委更是切實執行“半天工作半天勞動或一天工作一天勞動”的制度,廣大干部與群眾緊密地實行“三共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縣委書記劉秉仁更是不顧自身中暑的疲憊,在次日依然堅持與群眾并肩作戰,共同勞動。這種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誼和奮斗精神,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的士氣,使得抗旱斗爭不再是少數人的努力,而真正成為群眾自覺自愿、齊心協力的偉大戰斗行動。正如劉秉仁所感慨的那樣:“群眾的干勁太大了,每一班都要指揮部下命令才肯休息。”這充分彰顯了在黨的領導下,干部與群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
在宣傳堵江抗旱的過程中,群眾對1960年的6·9特大洪災的回憶,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黨在困難時期的中流砥柱作用。在那場如汪洋般肆虐的洪災中,整個榜山公社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但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各方力量迅速匯聚,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救援與重建行動。解放軍迅速出動虎頭艇和飛機,為受災群眾擲饅頭、送糧食,還派小艇將村民安全轉移到安全地帶;兄弟縣市和社隊紛紛伸出援手,為榜山送衣送藥、送來溫暖,同時派出大量勞力支援修復堤岸、重建家園;人民政府也及時給予榜山公社貸款救濟,助力恢復生產、改善生活。在那場洪災中,由于黨的領導和各方的積極支援,沒有一個人因此喪生。群眾由衷地感嘆:“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兄弟地區的支援,哪能有今天的洋西村?”這一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龍海群眾對黨的深深信賴和對團結互助的深刻認識。
風雨襲來時,黨的堅強領導、黨中央的權威是最堅實的靠山。回首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強大的敵人和艱苦的環境,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克服重重困難和挫折,再到改革開放以來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中國共產黨始終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并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在每一個關鍵歷史時刻,黨都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卓越的領導能力,帶領人民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龍海的特大旱災,還是歷史上的其他災害和困難,都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更要堅定斗爭自信,大力弘揚斗爭精神,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加頑強的意志,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講究斗爭策略,努力提高斗爭本領
斗爭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其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斗爭的任務,而正確與否直接關乎斗爭的效果乃至成敗。在1963年龍海縣抗擊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中,龍海縣委展現出的高超的斗爭策略和卓越的領導能力,為取得抗旱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早在旱情初現端倪之時,縣委便未雨綢繆,積極行動,迅速組織水利專業人員對全縣的各個水庫、河流等水利資源進行全面而細致的勘探,同時精準測算春播所需的水量,并持續不斷地向縣委提供詳盡的勘探資料。這些第一手數據為后續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使縣委能夠實時掌握全縣水資源的狀況和春播用水的缺口,為制定合理的抗旱策略奠定基礎。隨著春旱形勢的日益嚴峻,縣委書記親自掛帥,與其他縣委領導多次帶領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員前往九龍江畔進行實地調研。他們深入了解江水水位、水流速度、周邊地形等關鍵因素,為堵江抗旱工程的實施尋找最佳地點和時機。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縣委果斷提出堵江抗旱的口號,并在洋西村迅速成立九龍江西溪堵江工程指揮部,由縣委書記劉秉仁擔任總指揮,副縣長楊松山、水利局局長鄭德培擔任副總指揮。指揮部的成立確保了整個抗旱工作能夠在統一的領導和協調下有序進行,實現了各方力量的科學調配和高效協同。
經過反復考察和多方論證,縣領導與各部門、各公社代表共同提出了構筑“抗旱六大系統工程”的計劃,這一計劃的實施成為龍海縣抗擊旱災的關鍵舉措。
1963年2月15日至21日,首堵西溪的戰役打響。這是一場意義非凡的戰斗,不僅為后續的抗旱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戰斗中,榜山公社、玉枕大隊展現出了無私奉獻、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精神,成為龍海人學習的楷模,激勵著全縣人民團結一心、共克時艱,這種精神力量在后續的抗旱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1963年3月上旬,南溪堵江工程緊鑼密鼓地展開。浮宮、白水、東泗三個公社聯合行動,在南溪成功堵江截流。一座長87米、高5.2米的大壩橫臥江面,凝聚著6000個工日的辛勤付出和6552方土沙的堆砌。江水通過大壩引入官浮渠道,為上述3個公社的3.5萬畝農田送去了滋潤,使這些農田在旱災中得以保全,為當年的農業豐收奠定了基礎。
1963年3月1日至17日,鐵龍會戰在江東橋畔展開。“鐵龍”即抽水機,在這場會戰中,25臺總計504匹馬力的抽水機群在江東橋畔組成了一座大型臨時抽水站。強大的抽水機群將九龍江北溪水引入江東渠道,每秒1.9公方、每小時6800立方米的出水量,如同一股股生命之泉,灌溉了角美公社的2.32萬畝農田以及廈門市郊海滄的部分旱田,使4萬畝土地受益,為緩解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3年4月5日至5月1日,架設南溪渡槽工程啟動。在東泗卓港至東岸董浦之間,一座長達194米、寬1.5米、高1.2米的渡槽橫跨南溪。同時,在卓港還建設了臨時抽水機群,15臺水泵總動力達272馬力,投資16.5萬元。通過抽水入渡槽,實現了西水南調,將寶貴的水資源通過浮宮渠道,引灌至東泗、白水、浮宮的3萬畝水田,為這些地區的農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
1963年5月29日至6月6日,北溪堵江工程拉開帷幕。截堵北溪的攔江大壩選址在江東橋下300米左右,即原江東農場沙灘至兩石廠附近。這座長603米、高5米的大壩凝聚著1.3萬人的汗水和努力,11.3萬個工日的辛勤勞作,16.3萬方土沙的堆積,以及10.54萬元的投資。大壩的建成使角美、紫泥和廈門海滄的6萬畝稻田受益,為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與希望。
1963年5月30日至6月15日,架設中港渡槽工程順利進行。在紫泥安山、六合與烏礁、西良的中港,一座長336米、寬1.3米的渡槽橫跨其上,投資13.88萬元,投入1.18萬個工日。通過抽北溪水引灌烏礁1萬多畝旱稻田,使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生機,確保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的工程方案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技術設計是科學合理的。這不僅體現了縣委、縣政府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更展現了他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嚴謹科學的態度、周密充分的論證和卓越的組織協調能力。在整個抗旱斗爭過程中,縣委充分發揮了統籌協調的核心作用,精心部署每一項工程。縣手工業局、木器廠、農具社、機器廠、造船廠等工業部門積極響應,加班加點生產抗旱所需的工具和設備,為工程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物質保障;財貿部門、供銷社、日雜經理部、食品公司等商業部門則全力保障物資供應,將生活必需品和工程材料及時送到抗旱一線;衛生局組織醫療隊伍,為奮戰在一線的工人和農民提供醫療保障,確保他們的身體健康。正是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六大系統工程得以順利完工并達到預期成效,最終取得了龍海全縣范圍抗擊旱情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一曲人定勝天的壯麗贊歌。
自然災害既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挑戰,又是對民族精神的洗禮、對民族力量的凝聚。從“龍江風格”誕生這一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有效應對和克服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風險的精神動力和心理準備。一方面,我們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形成綠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盡可能減少災害的發生。另一方面,我們要推廣防災減災理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建設,使防災減災救災達到科學、高效的水平,有力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經濟社會平穩良好發展。黨的二十大以后,我國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現代化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征,也是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基石。
(作者單位:中共漳州市龍海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