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法治文化主體性外在表現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民族性、獨特性和自主性,內涵實質是人民在堅守、傳承與創新法治文化過程中展現的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基于“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特質要求,中國共產黨、法治政府、人民群眾分別是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領導者、實施者和主體力量。各方主體責任具體包括政治引領責任—確保黨的領導力,組織實施責任—發揮政府的主導力,創新實踐責任—增強人民群眾的行動力。明確新時代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責任主體和主體責任,既是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必然要求,也對整個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法治文化;法治文化主體性;責任主體;主體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4 — 0145 — 05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1]法治文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體現特定的政治價值指向,長期以來西方的強勢法治文化一直企圖侵蝕壓制我國法治文化的主體性。因此,通過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來增強法治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成為緊迫的重大時代課題。法治文化主體性是文化主體性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就是要充分展現“人”的主體性, 促進人對于法治文化的自省自覺、自信自強。
一、新時代法治文化主體性的外在表現及內涵實質
馬克思從感性對象性活動出發,提出了與“我思主體”根本不同的“實踐主體”。“主體性”與人的實踐活動、社會關系以及歷史發展緊密相連,主張人通過外化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展現在對象之中,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得人與人、人與社會得以和諧共處。因此,新時代法治文化主體性的內涵實質可以理解為,在新時代背景下各個實踐主體在傳承、鞏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主體性,包括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等。
(一)外在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民族性、獨特性
法治文化的民族性是法治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根植于悠久的中華法治文明,吸收借鑒了世界優秀法治成果,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時代內涵。古代中國在治國理政方式上,事實上選擇了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的道德與法律共同治理模式[2],推行道德與法律共治天下的基本原則,造就了彰顯民族特性的獨特中華法系,中華法系文化要素仍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3]。今天,我們強調德治與法治是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兩種手段,以道德實現對人的思想情感的引導,以法律實現對人的行為舉止的規制,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民族性的現代話語表達。
法治文化獨特性是文化主體性的又一外在表現,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主體性越強,其文化獨特性就越鮮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獨特性的本質體現。西方政黨的法律性質是雙重的,作為社會團體,政黨受私法規制;作為公共團體,政黨受到法律規制,由憲法規定政黨的性質和地位,政黨的原則和運作方式[4]。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帶領人民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通過黨的政策方針指導引領立法、執法、司法。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和最本質的特征,同時也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靈魂。黨內法規與法律法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中國特色,使得二者在內容上相互銜接、在功能上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獨特優勢。
(二)內涵實質:人民守正創新法治文化的自覺性、能動性
首先,人民守正創新法治文化的自覺性是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基石。文化主體性凸顯出一個民族對其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信程度。文化自覺性是指人在認知、理解和對待自身及他者文化時,所展現出的一種主動、積極和理性的態度與行為。人民文化自覺性的獨特蘊含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在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踐行與擔當,在于對世界文化格局構建的關切與貢獻[5]。通過自覺傳承優秀法治文化,繼承我國法治文化遺產,汲取歷史智慧,弘揚法治精神,為新時代的法治建設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通過自覺堅守新時代法治文化,深刻認同與堅定追求新時代法治文化與當代法治價值,深刻理解和認同新時代法治文化的核心價值和原則,將其作為行動指南和行為規范;通過自覺開展法治文化交流互鑒,積極參與全球法治文化合作與交流,推動形成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全球法治文化合作體系,實現法治文化資源共享。
其次,人民守正創新法治文化的能動性是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人作為主體是能動的、自主的、自為的,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因此,人的主體性突出地表現在人能動地進行各項活動。因而,法治文化主體性的內在實質可歸結為人在自己的對象行為中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不僅體現在外在的行為表達上,更深入地扎根于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之中,指導人能動地進行各項活動,通過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情感和態度。行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來源于人內在的能動性,具體體現在通過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理解和考察,明晰自己在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中的權力和責任,從而落腳于實踐當中。
二、新時代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責任主體
主體是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人”,包括“個體人”、人格化的群體組織以及“社會整體”。根據我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和根本要求,可以將新時代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責任主體劃分為黨、政府、以及人民群眾三類。
(一)中國共產黨: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領導者
馬克思明確強調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共產黨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6]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具有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能夠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探索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歷史和現實的共同選擇。當今時代,面對文化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以及文化霸權主義威脅挑戰的復雜環境,中國必須擁有一個強大的領導力量,發揮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引領責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必然要求。“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什么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制度是我們自己的,不是從哪里克隆來的,也不是亦步亦趨效仿別人的。無論我們吸收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最后都要本土化。”[7]黨的領導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之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和西方資本主義法治的最大區別。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是黨在面對國內外復雜局勢,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過程中提出來的。也正是“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的中國特色決定了只有保證黨的領導地位,黨才能帶領人民不斷優化法治文化,不斷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
(二)法治政府: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實施者
政府作為執行者的角色職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執行法律、實施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務以及推動經濟發展等。法治政府之所以被稱為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組織實施主體,在于其被法律授予了文化建設法規制定、文化政策決策、文化政策落實等各項職能,并需要在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工作中以權力的規范運行和有效制約來引領社會法治文化發展。
首先,法治政府通過制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明確社會治理的基本規則,從而規范法治社會秩序,為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營造良好的法治社會風氣。同時,法治政府作為法律的執行者,確保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使良法得以善治,使法治文化得以傳播和普及,為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提供更加清朗的社會環境。其次,法治政府通過行使行政決策與監督職能,保證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行政決策遵循法定程序,確保決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此外,法治政府作為法治宣傳和教育工作的開展者,對于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文化等方式,推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為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打下深厚思想基礎。法治政府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對整個社會起到示范作用,政府的法治文化建設水平和程度直接影響乃至決定整個社會法治文化主體性的水平。
(三)人民群眾: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主體力量
法治文化主體性不僅關乎法律的制定與執行,更涉及到社會全體成員法治意識的培養和法治功能的發揮。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民群眾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鞏固和發展法治文化主體性的主體力量。“從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文明的一定歷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的自我意識水平”[8],公民的文化參與狀況是衡量文化傳播發展的標準之一。法治文化的建設離不開以人民為中心,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必須抓住人民群眾這個重點。
普通民眾的參與廣泛性、參與積極性、參與程度,對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具有決定性作用。沒有最廣大普通民眾的廣泛參與,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就無法真正落地,不可能產生實效,法治文化的內在核心作用難以發揮,法治文化主體性所體現的中國特色難以彰顯,從而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黨的二十大特別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新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自強的力量源泉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群眾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主體地位,站穩人民立場,促使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與滿足人民群眾實際需求形成良性互動,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新時代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主體責任
只明確責任主體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主體責任的依據在于,相關責任是否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獨特要求,是否符合社會治理的需要和社會共同價值觀的要求。
(一)政治引領責任:確保黨發揮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領導力
首先,確保黨對法治文化主體性理論創新的領導。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必須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文化思想以及中國特色法治文化思想,必須在黨的領導下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憲法和法律的產生離不開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法治建設、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新時代法治文化建設和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根本遵循和理論依據。因此,確保黨對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領導力,就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黨必須領導人民不斷創造前瞻性、先進性和科學性的法治文化理論。
其次,確保黨對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總體工作布局的領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樹立法律權威和法律信仰、弘揚法治精神、營造法治環境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目標。具體而言,需要在黨的領導下,明確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需要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制定什么樣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實施什么樣的具體計劃方案。特別是,需要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新時代法治文化的制度和工作機制,統籌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工作,促進法治文化建設有序快速發展,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全過程和各方面,確保黨對于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籌協調。
(二)組織實施責任:發揮政府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主導力
第一,發揮政府組織實施行政法規以及制定落實法治文化政策的作用。完善的行政法規體系是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保障基石。法治政府作為行政法規的制定者,應當深入貫徹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完善法規體系,樹立作為法治文化主體性靈魂的法治精神,形成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不竭動力。此外,政府應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支持法治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項目扶持、市場開拓等。加大對法治文化項目的投入力度,支持法治文化作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法治文化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第二,發揮政府組織實施普法教育宣傳的作用。當前,政府文化職能轉變主要體現為職能重心從偏重社會教化向注重公民教育,從包攬文化事務向提供文化服務[9]。政府首先要確定普法教育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結合地區實際,制定詳細的責任分工及預期效果評估標準,同時整合協調司法、教育、文化、媒體等多部門資源,形成普法合力。在實施路徑方面,可以選擇組織專題學習、融入日常宣傳、強化理論指導等多種途徑,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形式,幫助民眾深入學習體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要義。總之,加強法治文化教育與宣傳,要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法治文化傳播途徑,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培養全社會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推動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三)創新實踐責任:增強人民群眾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的行動力
普通群眾要從鞏固和培育法治文化主體性的基本要求入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樹立法治文化自信,提升法治文化自覺,為鞏固法治文化主體性做出應有的貢獻。樹立法治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體悟法治文化,學習憲法、法律、法規等基本知識,了解法治的歷史淵源、基本原則和實踐要求。為此,人民群眾應當通過接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媒體宣傳等,不斷深化對法治文化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覺維護公平正義,遵守法律法規,誠實守信,成為法治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主動踐行者。明確法治行為規范、參與法治實踐活動,自覺遵守法律,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知法守法、學法用法。深入了解法治文化的實踐要求,提高自身法治素養,形成對法治文化的深刻認同,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外來法治文化時,要始終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成為中華民族法治文化主體性的堅定捍衛者。同時增進對我國傳統法治文化的學習,明確自身文化的根源和特色;提升創新意識,積極探索傳統法治文化的現代價值,將傳統法治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積極承擔法治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使命,努力參與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6-11.
[2]朱勇.中國古代社會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17(12): 160-177+209.
[3]沈國明.中華法系文化要素的發掘與發展[J].社會科學文摘,2022(3):109-111.
[4]徐愛國.西方政黨法律規制的歷史溯源[J].民主與科學,2021(4):44-50.
[5]劉謙,王正陽.時代新人文化自覺性的獨特蘊含及培育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6):133-13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
[7]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J].黨員之友(新疆),2021(12):4-9.
[8]宋惠昌.現代人權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1.
[9]伍洪杏.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文化職能轉變[J].理論月刊,2016(1):110-115.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