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中有一句“不逆詐,不億不信”,孔子是在告訴我們:被騙一兩次,根本不能證明你是傻瓜,不會損害你的人格。因為別人是用合情合理的方法騙你的——你不是相信了壞人,而是相信了合情合理的東西。對合情合理的東西的信任,是人生的必要信念。如果因為害怕被騙,犧牲了這樣的必要信念,才是人生最大的損失。
其實,《論語》中,孔子不僅有“不逆詐,不億不信”這兩個“不”,他還有另外三個“不”,它們合稱為孔子的“五不”。
《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描述伯夷、叔齊兩兄弟,說他們:“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有人把“怨是用希”譯成: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就少了。這當(dāng)然也可以,但似乎直接譯成:因為他們對別人不念舊惡,所以他們的內(nèi)心就沒有對別人的怨恨。這樣不僅從語法上講更通達(dá),意思也更好。
你的內(nèi)心沒有對他人的怨恨,對誰最有好處?不被怨恨的人當(dāng)然會得到好處,因為你不怨恨他,也就不會去傷害他。但是,最大的受益者還是你自己,因為你的內(nèi)心會因此而陽光、輕松、干凈。
相反,如果你的內(nèi)心充滿了對別人的怨恨,儲存著過多不良的心理能量,你的心靈必然是扭曲的,心理負(fù)擔(dān)必然是沉重的。所以不念舊惡,不記仇,對別人有好處,對自己更有好處。
一顆沒有怨恨的心靈,一種健康的、與人為善的情緒,是多么輕松。
要獲得人生的快樂,伯夷、叔齊為我們做了個好榜樣:不念舊惡。孔子也為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曾感慨:“莫我知也夫!”學(xué)生子貢以為老師郁悶,就問:老師,怎么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說:“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一生遇到那么多挫折,栽了那么多跟頭,受過那么多打擊,但內(nèi)心仍然那么快樂,沒有什么抱怨。對人也好,對事也好,對社會也好,他的心情依然平靜、溫煦而友愛。靠什么?就靠這兩個“不”:不怨天,不尤人!
這樣的境界,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不逆詐,不億不信,不念舊惡,不怨天,不尤人——此“五不”中,包含著人生的正知正見,包含著對他人的寬恕和自我的釋懷,包含著對天命的認(rèn)同和領(lǐng)受——這樣的智慧,為圣人所擁有,為我們所追慕。
(摘自《孔子如來》中國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