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傳授知識、講解事理為目的的文章體裁,按照說明對象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以具體事物為說明對象,讓讀者了解和認識事物的特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事理說明文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介紹科學道理為主,對道理進行詳細的介紹。
對于高中生而言,說明文寫作是開啟邏輯思維與科學表達大門的鑰匙。下面為大家詳細講解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一、精準定位,抓住說明的對象
說明文寫作的關鍵,在于精準把握說明對象,就像射手投鏢,要穩穩命中“靶心”,這樣才能讓讀者清晰認知說明對象。首先要選擇明確的、有獨特性或重要性的說明對象。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說明對象的特征或內涵,并緊緊圍繞其展開說明。如《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作者就圍繞青蒿素,講述了從艱難探索到成功提取,再到在瘧疾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全過程。再如《中國建筑的特征》,梁思成將中國建筑的布局、結構、裝飾與文化底蘊等全面而深入地娓娓道來。
【示例】
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它承載著闔家團圓的溫暖親情,也傳承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從掃塵迎新的習俗,到貼春聯、放鞭炮的熱鬧,再到一家人圍坐吃年夜飯的溫馨,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我們探尋春節魅力,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傳統文化在歲月長河里沉淀的魅力,讓古老的節日在新時代依舊熠熠生輝。
(選自王國瑞《春節魅力探源》,云南昆明金岸中學)
作者寫作思路清晰,精準定位春節這一對象,借春節習俗弘揚傳統文化,主題鮮明,富有意義。
二、妙筆生花,玩轉說明技巧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要根據說明對象、讀者需求選擇、搭配合理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列數字、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等。如梁思成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中使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比作寫文章的文法,使讀者更易于理解。
【示例】
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創作的藝術形式,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與繪畫不同,剪紙是通過鏤空線條塑造形象。春節時,紅色的福字剪紙貼在窗上,寓意福氣臨門;婚禮上,龍鳳呈祥剪紙裝點新房,象征美好愛情。剪紙就像歷史的微縮景觀,將民間故事、風俗習慣凝于方寸之間,以獨特魅力傳承千年。
(選自李思凝《剪紙:傳統藝術密碼》,云南昆明金岸中學)
選段運用下定義明確剪紙概念,運用舉例子、打比方生動展現剪紙魅力,盡顯傳統文化底蘊。
三、雕琢語言,提升表達效果
說明文的語言如同精密天平,準確嚴謹是基本要求,數字、術語則是關鍵砝碼,需小心掂量,否則文章的科學性與可信度便會轟然倒塌,誤導讀者。寫作時要選用恰當、精準的詞語,簡潔地傳達信息,避免冗長復雜的表述。同時,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可以運用修辭手法使說明的對象具象化,更具趣味性,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說明對象。如《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1972年11月8日,終于找到了這個熔點在156~157℃的無色晶體——C15H22O5”一句將科學探索的嚴謹性展露無遺。再如《中國建筑的特征》中,“兩柱之間也常用墻壁,但墻壁并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劃分內部空間而已”一句就清楚地說明了兩柱之間的墻壁的作用。
【示例】
剪紙是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堪稱指尖上的魔法。它以紙為畫布,剪刀作筆,從構思到成型,每一刀的走向、每一剪的力度都至關重要。陜北安塞剪紙,造型淳樸簡練,常以動物、人物為題材,如《抓髻娃娃》,用對稱構圖剪出娃娃形象,寄托著驅邪納福的美好祈愿。剪紙承載著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情感與智慧的獨特表達。
(選自張姝妍《中國剪紙藝術解析》,云南昆明金岸中學)
選段語言平實易懂,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剪紙藝術,如“指尖上的魔法”;介紹安塞剪紙的語言精準凝練,能讓讀者快速把握關鍵。
四、精心布局,搭建清晰脈絡
說明文寫作需要建構清晰脈絡。結構要堅實穩固,可采用總分、并列、連貫或遞進等類型,其中總分結構最為常用。以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為例,開篇提綱挈領地總述中國建筑九大特征;隨后逐一對特征進行細致入微的說明,將建筑的精妙之處娓娓道來;文末,從宏觀視角總結中國建筑的獨特性與世界影響,為文章畫上圓滿句號。
【示例】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中國茶文化涵蓋茶葉種類、泡茶技藝、品茗禮儀等。從綠茶、紅茶、白茶等的分類,到泡茶時水溫、茶具的講究,再到品茗時以茶會友、傳遞情誼的文化內涵,是物質享受,更是精神傳承。茶文化不僅豐富了國人生活,還傳播至世界,彰顯著中華文化獨特韻味,是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瑰寶。
(選自陳晨《茶文化魅力幾何》,云南昆明金岸中學)
文章以茶文化為對象,嫻熟運用總分總結構,開頭點明地位,中間分述茶葉、泡茶等,結尾總結升華,幫助讀者理解其內涵。
五、培養素養,提升觀察力與思考力
寫好說明文,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細微之處。我們要做個有心人,路邊草木、城市設施、家中電器,皆可成為觀察對象;生活常識、民俗諺語,皆可成為思考對象。以大樹為例,可留意樹干粗細、樹皮紋理、枝葉姿態,這些細節是寫作的寶貴素材。梁思成創作《中國建筑的特征》就遍訪各地建筑,觀察每處細節,收集了大量資料。除了觀察,還要深入思考,深挖事物本質,思考它的原理、成因、發展等,分析事物差異、事理內涵,在對比、總結中進行深度思考。
【示例】
油紙傘,承載千年煙雨的傳統手工藝品。要了解它,離不開細致入微的觀察。我們要留意傘骨的竹制選材,看其紋理走向、疏密程度;觀察傘面油紙的暈染,感受色彩在紙上的繽紛魅力。傘不僅是遮雨器具,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詩意寄托,是民俗文化里吉祥的象征。
(選自曹淑賢《細說油紙傘》,云南昆明金岸中學)
作者從油紙傘傘骨選材、傘面油紙暈染等制作工藝觀察油紙傘,并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價值,彰顯了觀察的細致與思考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