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聚焦
2024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底稱,我國已建成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和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個性訂制、柔性生產、虛擬制造、智慧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孕育發展。智能制造發展取得成效的同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也在快速增長,生態體系初步形成。當前,我國累計發布469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50項國際標準,6500余家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服務范圍涵蓋全部制造業領域。
縱深剖析
1.人工智能驅動產業革新
人工智能正賦能醫療、交通、教育等千行百業的創新和發展,提升各行各業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極大降低人力與物料成本,推動社會智能化變革。政策先行與機制創新,將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成為驅動產業革新的核心力量。
2.人工智能驅動經濟發展
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將有力帶動經濟發展。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成效顯著,智能工廠建設推動了生產模式創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產業規模增長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任務驅動
素材積累1:上海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2025年1月,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動推進大會發布了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業應用示范基地和五大公共服務平臺。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運營基地也同時啟用。
據介紹,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業應用示范基地,將推動“人工智能+”在金融、制造、教育、醫療、文旅、城市治理等重點行業的應用落地,帶動上下游協同創新,共促產業生態發展。“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務平臺,將著力降低“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成本,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便捷、優質、普惠的公共服務。近年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出“政策供給更加完善、產業集聚更加突出、產業生態持續優化”的發展之勢。
解讀
上海發布“模塑申城”行業應用示范基地和平臺等行動將加速人工智能在多行業應用落地,降低應用成本,促進產業協同創新,進一步優化產業生態,推動社會智能化發展,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素材積累2:應用落地,碼頭裝卸用上AI
在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1000多個標準集裝箱在碼頭完成裝卸作業后,駛往東南亞地區沿海港口。與傳統碼頭不同的是,該碼頭的貨物裝卸、轉運、堆放等,全部由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作為智慧零碳碼頭,C段碼頭年吞吐量超200萬標箱,相比同規模的傳統碼頭,集裝箱倒運環節減少了50%,人員減少60%。”工作人員介紹說。
“人工智能+”通過整合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先進數字技術,憑借全面連接、信息共享、上下聯動、資源整合等優勢,深度激活行業“脈絡”,對重塑工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支撐效應逐漸顯現。
解讀
天津港的案例展現了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高效應用,凸顯出降本增效優勢。未來,人工智能將深度融入各行業,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多方觀點
鼓勵協同發展,搶占產業變革先機
吳 蔚
“人工智能+”,順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也標志著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邁出了新的步伐。在政策指引下,各行業加快探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模式,各種創新要素加速在人工智能領域集聚,經濟增長正打開更大空間。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不僅代表了科技的前沿趨勢,更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青島科技大學副校長李少遠教授表示,各行業正在探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投資金額、科研實力仍處于“追趕”階段。業內人士建議,發揮我國制造業的應用場景豐富優勢,鼓勵跨行業跨領域協同,以制造業為主體構建人工智能研究體系,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2024年12月31日)
“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發展
藍慶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這意味著不僅要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和未來產業發展,也要通過“人工智能+”在產業方面的強大技術滲透力和創新力,更好賦能未來產業,產生高質量發展效應。
當前,未來產業日益成為衡量一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也成為世界各國競爭博弈的新賽道。積極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是我國順應國際形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主要方式。
以“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本質上是一個前沿技術突破,進而加速產業化的過程。我國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應用等方面已具備一定全球優勢,擁有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和豐富的數據資源。擁抱人工智能,推動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摘編自《經濟日報》202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