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以時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的南仁東為首的中國天文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在中國境內建造直徑500米、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而當時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只有不到30米。
1994年,當時年近50歲的南仁東開始主持國際大射電望遠鏡計劃的中國部分的推進工作。他大膽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的喀斯特洼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建設巨型球面望遠鏡,作為國際一平方千米陣(SKA)的單元,并立即啟動在貴州的選址工作。在5年半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先后有150多家國內一流企業相繼投入到FAST的建設中。工程的艱難程度遠遠超出想象。南仁東通過自己的執著、堅持和勤奮,解決了許許多多具體的技術問題,將夢想中的空中樓閣變成了現實。
從選址到2016年FAST正式建成,用了整整22年時間。南仁東帶領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難,實現了由跟蹤模仿到集成創新的跨越。
有人曾這樣評價南仁東的偉大成就:“22年時間里,他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
素材解讀
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蒼穹。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夠持續一生。南仁東為中國“天眼”燃盡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高度。他堅定不移、一往無前、百折不撓、大膽開拓的精神,正是科學家們探索與創新精神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