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習作
低頭趕路的你,是否還會抬頭迎接陽光的擁抱和微風的輕撫?被優績主義裹挾著向前的你,是否還會與花兒共舞,同小蟲低語?急匆匆穿行于時代洪流中的你,是否還愿偶爾停下來感受生活之美?成長的路上,我們忘記如何感受生活之美,是因在歲月的消磨中失去了藝術與同情之心。
藝術與同情,是作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創造力的人類與生俱來的心靈特質。豐子愷說:“藝術家的心,對于世間一切事物都予以熱誠的同情。”這里的同情,既非對實際的功利追求,也有別于道德層面的憐憫,它是一種細膩敏感的共情能力,是一種萬物有靈的崇高信仰,是對美好的向往,對幸福的追求。孟子曾言“人性本善”,豐子愷也認為“人類本來是藝術的,本來是富于同情的”,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曾有一片未被世俗沾染的烏托邦。
可為何,隨著年歲漸長,我們逐漸喪失了兒時那份對美好的感知與同情能力呢?或許是價值觀的悄然改變,讓我們在有用與無用的天平上更傾向于給“有用”加上砝碼,更注重事物的實用價值;或許是在功利與“內卷”的群體中無意識地逐漸湮沒了本心,于是低頭聞花香、抬頭看月亮似乎都成為虛度時光的行為,心中的同情被迫暫時退居幕后……而究其本質,這點心靈的阻礙與消磨,源于我們心中觀念的改變。
我們無法否認,在成長的河流中許多人會迷失,藝術與同情心會被消磨。但是,這種淡化、阻礙、消磨不是絕對的失去,人們內心深處的美好特質依然可以被喚醒。
如何做呢?向內堅守初心,向外發現美好,能重拾心中“沉默”已久的藝術與同情,重獲幸福的生活。
向內堅守初心,要懷一顆“有情之心”行走于世間。蘇軾飽嘗人情冷暖,卻依舊堅定內心深處的那一份溫柔,一碗山芋湯也可以寫入詩中,賦予日常生活最深的同情、感知。向外發現美好,要以一雙尋找美的眼睛注視萬物生靈。“鄉村哲學家”劉亮程會深情地觀察一只小蟲,熱情地對一朵花微笑,田野、小麥、樹木在他的筆下都是那么美好、可愛。堅守初心、發現美好,藝術與同情會重回心間。
愿吾輩青年能用心,去感受明媚的春、燦爛的夏、颯爽的秋、潔白的冬,去感受一縷陽光、一陣清風、一朵流云……懷藝術之心,以同情為舟,渡成長之河。
【湖北巴東縣第一高級中學】
技法點睛
1.闡發核心概念
邏輯的起點源于概念,寫作中應抓住核心概念進行分類細化和多向考慮,運用對比聯想、化虛為實等方法使表達更方便讀者理解,還可以結合相關、相近的概念進行闡釋。
2.進行二元、三元關系的辯證思考
分析材料,確定概念之間的關系;建立對立統一的意識,建構思辨的寫作思路,可以從實質、原因和理由等方面立論。
3.梳理思維,確定結構
根據立論的角度,我們可以選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層進模式;或“引—議—析—辨—聯—結”的結構層進模式;或“概括材料—擺現象—說危害—析原因—給對策”的層進模式;還可以運用正反對比或破立結合的對照模式。
4.巧用論據,貼合邏輯
圍繞觀點,選用符合邏輯的論據,使論據與觀點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