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運期間,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5.13億人次,日均發送1282.5萬人次。中國鐵路12306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票務實時交易平臺,面對如此巨大的客流量,它是如何保障系統穩定運行的?又是如何保障票務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的呢?
出售一張車票背后的數學原理是:從一趟車次的車站里選兩個(始發站和終到站)進行組合。例如,京滬高鐵有24個車站,若是一趟列車每站都停,那這列高鐵一張票的售出方式高達276種。
當這一車次某一段車票賣出去后,還會產生新的車票組合,這被稱為車票的動態裂變。假設一趟車有1000個座位,售票過程中就可裂變出上萬種可能!
12306的售票難度還遠不止這些。同一條路線,可能有直達、特快、動車、城際、高鐵等不同車次;每趟列車又分硬座、軟座、硬臥、軟臥、商務座等席位類型;同時,還有學生票、兒童票、殘軍票等不同折扣。這就好比一個定制套餐,不同的菜品、口味、配料組合起來,可以形成無數種個性化的選擇。

春運時,上億旅客的購票需求,碰上車票供給的無數可能性,12306高峰期日均訪問量高達830億次,平均每秒要應對96萬次的訪問量,單日最高售票量超2162萬張,每秒售出超1000張車票,這壓力可想而知!
面對這么大的壓力,12306有五大核心技術來“撐腰”!
它就像車站窗口排隊,把互聯網上的海量購票請求按時間順序放進排隊系統,按照“先進先出”的規則,異步完成購票交易。
例如,你在12306上提交訂單,系統就給你發了一個“虛擬號牌”,讓你排隊等著,還會告訴你當前排隊編號,這樣既讓購票體驗變好,又防止服務器被瞬間流量沖垮。

異步交易排隊系統不僅解決了高并發訪問的問題,還在系統中引入了公平性的保障。系統采用了嚴格的用戶行為檢測和請求驗證機制,旅客在提交購票請求時,系統會驗證其行為是否合法,確保請求來自人工操作而非自動化腳本,防止惡意用戶通過技術手段插隊。
首先,構建分布式的余票處理集群,將全國余票數據拆分到多個內存節點,每個節點負責特定的車次。計算余票時,系統瞬間定位到相應車次的內存節點,這相當于先把雜亂無章的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再找東西,速度肯定要比直接在亂七八糟的房間里找東西快得多。
其次,研發余票內存計算系統。不同于傳統的數據庫從磁盤讀取數據,內存式計算將余票數據儲存在內存中直接讀取,實現了處理速度從秒級到毫秒級的突破,不僅滿足了每秒數萬甚至數百萬次的余票計算需求,而且確保了數據的一致性,有效防止車票超售。
在同一個城市建立兩個數據中心,這兩個數據中心通過實時數據同步和流量調度,確保即使一個數據中心發生故障,另一個數據中心也能快速接管,保障系統持續運行。
此外,負載均衡技術在高峰期自動調配流量,避免了過度依賴單一數據中心的風險。這就像兩個“互為備用的心臟”,一個數據中心因為高并發流量過載宕機時,另一個能馬上接管,分擔流量,保障系統不間斷穩定運行。
由鐵路私有云和公有云組成。私有云處理購票等核心操作,公有云處理余票查詢等。混合云架構通過流量策略分配,共同承擔訪問、支付、查詢壓力,公有云就像擴招了客服團隊,能輕松扛住每秒近百萬次的余票查詢,幫私有云分流壓力。
售票要寫入數據,換票、退改要更改數據,訂單查看要查詢數據,同一份數據有不同操作需求。12306設計了“讀寫節點分離、售取節點分離”的彈性擴展核心交易架構,這就像餐廳高峰期,炒菜(寫入操作)和傳菜(查詢操作)分工明確,避免數據相互阻塞,讓系統響應更快、操作更穩。
從1876年中國鐵路商業運營開始,人工售票方式延續了一個多世紀。但在過去20多年里,鐵路售票方式從人工售票,到窗口計算機售票,再到網絡自助購票,直到現在全面實施電子客票。12306讓窗口購票排隊成為歷史,帶來全新出行體驗,也推動了鐵路信息化的大發展。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