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是全球超1/3人口的主食,其籽粒碾制后成為大米,為人們提供物質能量。但大米的營養較單一,富含淀粉但缺乏礦物質及維生素。科學家們通過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能夠合成輔酶Q10的水稻,其籽粒中輔酶Q10含量可達每克5微克,這不僅提升了大米的營養價值,也展現了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巨大潛力。那么,輔酶Q10是什么?這種特殊水稻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輔酶Q10,也許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它在我們的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的身體好似一個復雜的化學工廠,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化學反應。這些反應需要一種叫作“酶”的催化劑來加速進行。大多數酶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它們就像催化劑一樣,讓化學反應迅速發生。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蛋白質可能無法單獨完成催化過程,這時就需要一些分子量較小的分子來協助。這些分子與酶緊密合作,共同完成催化過程。這些分子被稱為“輔酶”。
輔酶Q就是一類重要的輔酶。在真核生物中,輔酶Q主要存在于線粒體中,它幫助細胞進行有氧呼吸,從而生成細胞代謝能量的“貨幣”——三磷酸腺苷(ATP)。

輔酶Q家族成員的分子結構中都包含一個醌基,這也是其名稱中“Q”的來源。醌基上連接著一條由多個異戊二烯單元組成的側鏈,這條側鏈形似“尾巴”。不同輔酶Q中的異戊二烯單元數量各不相同,輔酶Q10就是得名于這條“尾巴”含有10個異戊二烯單元。類似地,在不同生物中,還存在輔酶Q9、輔酶Q6等。
人體自身能夠合成輔酶Q10,特別是在心臟、肝臟、胰腺等代謝活躍的器官中含量較高。但隨著人體衰老,輔酶Q10的含量會逐漸減少,這反映了機體代謝能力的減弱。而從食物中獲取的輔酶Q10,是機體輔酶Q10的重要補充來源。
動物組織中含有較高水平的輔酶Q10,植物中的含量相對較少。作為主食之一的水稻,本身并不具備合成輔酶Q10的能力。但如果能讓水稻合成輔酶Q10,那么人們通過日常飲食攝入米飯,就能輕松地補充輔酶Q10,這對于提升大眾健康水平意義重大。
科學家在植物中做了一次“大摸底”,通過檢測67個科、134種不同的植物輔酶Q的類型,他們發現植物中主要存在輔酶Q9和輔酶Q10。

演化史上較早出現的植物,例如石松類、蕨類和裸子植物等,它們體內合成的是輔酶Q10。而較晚出現的被子植物,多數也能合成輔酶Q10。然而,在以西瓜、黃瓜為代表的葫蘆科,以向日葵、生菜為代表的菊科,以及以水稻為代表的禾本科等少數類群中,合成的則是輔酶Q9。這說明,合成輔酶Q10是被子植物的一個祖先性狀,而葫蘆科、菊科和禾本科這些合成輔酶Q9的“異類”,其實是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新性狀,這也反映出被子植物演化的多樣性。
科學家從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角度,探究了植物合成不同輔酶Q的機制。在植物中有一種稱為Coq1的酶,用來執行輔酶Q分子中異戊二烯側鏈的合成。在不同植物中,Coq1的氨基酸序列組成存在差異,從而使得一些植物合成輔酶Q10,而另一些則合成輔酶Q9。

通過進一步研究,科學家發現,Coq1第240位的氨基酸,對合成輔酶Q的類型有著決定性作用。在大多數植物中,具有活性的Coq1在這一位點的氨基酸是亮氨酸;但在水稻中,這一位點則變成了甲硫氨酸。正是這一變化,使得水稻合成的是輔酶Q9而非輔酶Q10。
Coq1的第240位氨基酸附近,是Coq1催化異戊二烯結合的核心催化位點。在這個催化位點周邊的氨基酸變化,都會影響輔酶Q側鏈的伸長。由此,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使用人工手段改造水稻Coq1酶的催化位點,使得它具有合成10個異戊二烯單元側鏈的能力,這樣的水稻就能夠合成輔酶Q10了。
精準編輯,
那么,如何精確地改造Coq1的催化位點,又不影響水稻其他酶的功能呢?這時,號稱“基因手術刀”的基因編輯技術就派上用場了。
基因編輯技術,能夠讓人們在不引入外源基因的情況下,對目標基因進行定點突變、增加或刪除特定DNA片段等操作,從而實現基因組水平上的精確編輯。
目前,最常用也最成熟的基因編輯手段莫過于CRISPR技術,即通過在特定位置添加、刪除或改變DNA實現基因編輯。而在輔酶Q10水稻的創制過程中,科學家采用了CRISPR技術的“升級版本”——一種名為Grand Editing的新型基因編輯技術。這種編輯技術能夠實現對更長DNA片段的編輯。如果說之前的基因編輯技術是對“字”和“詞”進行修改的話,那么這項新技術就是可以對“短語”甚至“句子”進行修改。

運用新型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對水稻Coq1進行了精確的修改,讓它具有了能夠合成10個異戊二烯側鏈的能力。由此創制出的水稻也不負眾望,體內的輔酶Q10含量大大提高,而且更驚喜的是,這些能夠合成輔酶Q10的水稻在諸如生長趨勢、產量等方面都與沒有改造的水稻相當。這更進一步證明了基因編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輔酶Q10水稻的誕生,讓傳統的農作物具備了更加優良的營養特性,而更為重要的是,它為農作物新品種的精確育種進行了富有價值的實踐。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通過科學家們的辛勤鉆研,還會有更多更好的新型農作物出現,為國家糧食安全、人民營養健康再創新功。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