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 "要:以學科大概念為錨點構建大單元作業的新模式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終身學習的有效路徑。依據威金斯等人提出的逆向教學設計理論,提出進行大概念引領下的單元作業設計主要有以下三個環節:提煉大概念,明晰單元作業目標;細繪素養表現,明確單元評價任務;優化作業結構,組織單元學習活動。由此設計出的一系列連續性任務,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系統化構建,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學科大概念;單元作業設計;逆向教學設計
在知識爆炸時代,學生需要學習的是系統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并且能加以應用、遷移和創新。而傳統的作業設計存在諸多局限性:缺乏作業設計目標,隨意化;僅關注知識點本身,功能單一化;孤立設計課時作業內容,割裂化;教師經驗主義至上,教學、作業、評價獨立化,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作業變革迫在眉睫。因此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以學科大概念為錨點,將零散的知識鏈接起來,以大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作業設計,讓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具有生長力,能夠持續長久地發揮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于大概念,國內外學者認為它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更是一種內含豐富的結構、模型或者框架。因此筆者將學科大概念界定為:處于學科中心,能夠統攝一類知識并能夠形成持久影響的手段或工具[ 1 ]。它就像是“車轄”,能夠將車輪等零部件組裝起來,讓零散的知識變得有意義,有結構、可遷移,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關鍵作用。而單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題下相對獨立且自成體系的學習內容[ 2 ]。單元作業強調滲透真實性問題情境,具有結構性、綜合性和開放性,需要相對較長時間或者多課時才能完成,關注學生應對真實、復雜情境的能力的培養,這與核心素養的培育相契合。因此要從關注知識為本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將單元作業與學科大概念有機融合,將作業作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的學習活動,而不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與延伸。因此,學科大概念視角下的單元作業就是圍繞學科大概念組織的目標、情境、知識點等課程要素所形成的進階性強的相對完整學習活動。
本文以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中“機械與人”為例,對大概念視角下的單元作業設計進行了初步探索,依據威金斯等人提出的逆向教學設計(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3 ]來設計單元作業,其流程主要有以下三個環節:一是提煉大概念,明晰單元作業目標;二是細繪素養表現,明確單元評價任務;三是優化作業結構,組織單元學習活動。在設計單元作業時,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大概念為錨點,通過結構化設計,從而建構穩固的概念性理解、實現高通路的遷移,從學科評價走向學科育人。
1" 提煉大概念,明晰單元作業目標
科學合理的作業目元標為作業設計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能夠確保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也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現個性化發展。通過大概念的引領,能讓作業設計更具有廣度和深度,確保作業內容圍繞核心思想和關鍵原理展開,能夠鏈接學科精髓與實際應用。學科大概念的提取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從課程標準、教材分析、專家思維、概念派生自上而下提取大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現成的,難點在于教師能否準確理解大概念,并根據學情和教師實際情況進行細化;二是從生活價值的角度、知能目標、學習難點、評價標準中提取大概念,難點在于能夠沿正確方向上升到大概念的層面[ 1 ]142-154。單元作業目標與單元教學目標不是一種簡單的從屬關系,應強調相互促進和補充的關系,彌補課堂教學時空上的限制,它應該要包括核心知識的掌握、關鍵技能的發展、真實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單元作業目標應該要從學生習得的角度出發,詳細闡明預期學習結果,它的撰寫一般體現以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表現、行為條件以及表現程度。
“機械與人”這一章節是由具象的運動和力向抽象的功和能的轉化與過渡,其章節框架如圖1所示,它以杠桿、滑輪等簡單機械為載體,以“功-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主線,引領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簡單機械,通過對機械性能的評判,建立功、功率、效率三個重點概念,了解功的原理,初步建立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念,在思維上從具象的工具到抽象的原理,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事物的兩面性,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通過研讀課程標準和分析教材,可以提取出以下兩條大概念“簡單機械因不同的結構會呈現出不同的機械優勢,但是使用任何機械不能省功”“能量可以轉化或者轉移,但能量是守恒的”。基于單元結構,以學科大概念為內容,提出了以下單元作業目標,如表1。
2" 細繪素養表現,明確單元評價任務
在明晰單元作業目標的基礎上,去思考學生達到預期學習結果的時候會呈現出什么樣的學業表現,從而去設定具體而明確的表現標準作為衡量依據,接著需要依據這些確定的表現標準來設計一系列表現性評價任務;最后為了保證評價的相對客觀,應該編制詳盡的評價量規。單元評價任務最好建立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不能僅關注課堂知識的達成與否,更應該關注學生對于學科核心思想和關鍵原理的理解,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釋和應對各種挑戰以及在真實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單元評價任務應該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挑戰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機械與人”的作業評價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制定的表現標準和評價任務見表2和表3。
3" 優化作業結構,組織單元學習活動
在進行單元學習活動設計時,需要創設與生活關聯、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通過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逐層遞進、具有挑戰的任務為導向,使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割裂的、單一的知識和技能,而是主動建構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形成概念性理解,并能夠有效地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需要從作業的內向結構、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三個方面入手優化作業設計:首先,要確保作業類型、難度和內容的合理性;其次,要確保作業的連續性和進階性;最后,要關注跨學科實踐活動的融合與創新。
3.1" 優化作業的內向結構
依托于作業目標,根據表現性評價任務,精選作業內容,所選擇的內容應該具有代表性,能夠覆蓋課程的核心知識點和關鍵能力;合理設置作業類型,善于綜合運用各種功能類型的作業,促成有效學習;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水平,設定合適的作業難度,也要避免題量過大,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
以“機械與人”為例,每份課時作業的設計以“追溯古代文明—走進現代科技—回歸生活應用”為主線,遵循從易到難,層層遞進的邏輯結構,其主要框架如圖2所示。在知識網絡環節,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理清本節課知識點,逐層建構知識網絡。在基礎訓練環節,展示中國古代文明,以古代的某種機械或者文化作為背景材料,讓學生通過背景材料的閱讀完成本節重點知識的隨堂練習。在拓展提升環節,主要以中國現代科技為載體,以突破本節重難點為核心,以整合題型為手段,幫助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鞏固提高。在綜合實踐環節,強調合作學習,以課時內容為主干,讓學生通過制作起重裝置和調查交通工具的演變過程和具體參數,了解其在生產生活的應用,讓物理回歸生活。
同時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特點,結合單元作業目標,系統統籌分布各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都包含不同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相關作業題,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重點概念、重要規律、重點技能。根據布魯姆認知能力分類,將單元作業考查的認知水平從低階到高階設置成記憶、理解、應用、綜合四個水平層級,其具體占比如圖3。根據章節特點合理分配題目,以期能培養學生的不同物理核心素養,其具體占比如圖4。在題型方面,為了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以凸顯,我們弱化了客觀題的比例,同時設置了一定的綜合實踐題,其具體比例如圖5。將單元作業分為易、中、難三個難度水平,合理分布題量和占比,如圖6所示。
3.2優化作業的縱向結構
作業的縱向結構強調的是不同課時、不同階段之間作業的銜接性和進階性,優化作業的縱向結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持作業的連貫性,要考慮到前后課時、前后年級之間的銜接關系,確保作業內容在邏輯上具有連貫性;體現作業的進階性,隨著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提高,應逐步增加難度和復雜度,幫助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在設定作業難度和要求時,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作業選擇。通過設置大情境大任務,把情境融入每一課時,把任務分解形成相互關聯的幾個小任務,使得學習具有連貫性和遞進性,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正遷移。
“機械與人”單元主要包含“簡單機械”“能量”兩部分內容,“功”為二者之間的橋梁。因此以起重機及生活中的機械為大背景,通過做功這個橋梁將機械與機械能聯系起來,以大單元情境主題的形式貫穿整個單元,使整個單元結構化、系統化。本單元作業主要設計兩個大情境。
(1)如表4,以大情境“現代科技——起重機”為載體,將起重機與課時內容緊密結合,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相同情境下習題的演變,學會在日常的學習中進行題目的遷移;另一方面充分感受機械的發展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讓學生關注科技發展,培養愛國情懷。
(2)如表5,以“生活中的機械”為線索,以“部落合作”為方式,設計兩份長作業,讓物理回歸生活,讓學有所用。這樣的長作業學習,讓學生更具整體意識,對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整個機械文明有更深的體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3.3" 優化作業的橫向結構
作業的橫向結構主要關注的是同一時間段內不同學科作業之間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優化作業的橫向結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合理分配作業時間,避免某一學科作業過多或過少;保持作業的多樣性,提供多種類型的作業選擇,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嘗試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融合,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能力。
“機械與人”單元作業注重跨學科融合,將單元作業與日常生活、工程實踐、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旨在發展學生跨學科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和樂于實踐、敢于創新的精神。其中與日常生活結合的有:廚房工具的杠桿類型分析、車輛限速等;與工程實踐結合的有:古代機械文明的應用案例,體會其對人類文明的促進作用等;與社會發展結合的有:起重機、升船機等等。同時通過長作業的實踐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深入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4" 結語
本文基于大概念理念,針對當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單元作業設計實踐。在大情境下設計連續性大任務,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系統化構建。通過一系列緊密相連的任務,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這種作業設計方式有助于學生建構概念性理解,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通過持續的學習和探索,能夠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徽.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33-39,142-154.
[2] 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108.
[3] 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