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本作為一種重要的兒童文學形式,有利于豐富幼兒的詞匯儲備量,激發幼兒的表達欲,促進幼兒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的過渡。因此,它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了使繪本更好地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提出了充分了解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特點、抓住繪本的語言要素、利用問題引導幼兒表達,以及通過角色扮演來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策略。
關鍵詞:繪本;3—6歲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詞匯儲備
作者簡介:馬錄偉(1986—),女,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第七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要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并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繪本閱讀是幼兒閱讀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教師可將語言培養目標融入繪本教學中,提供幼兒感興趣的繪本資源,助力其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表達能力和傾聽意識,充分發揮繪本在幼兒語言教學中的作用[1]104。為此,本文將從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特點入手,分析繪本在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中的積極作用,并探討利用繪本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
一、繪本在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中的作用
(一)豐富幼兒詞匯儲備量
幼兒繪本采用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模式。盡管繪本中所包含的文字內容較少,但不能因此便否認其有助于幼兒語言水平的提升。這種編寫體例,恰恰對幼兒的智力水平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原因在于:幼兒的身心特點決定了圖片能促進其大腦的開發,增強其語言功能。特別是繪本中所使用的文字十分簡練,這對幼兒理解這些文字的內涵有不小的幫助。而且,繪本中的固定句式往往是重復出現的,這能讓幼兒在翻閱繪本的過程中獲得語感,形成語言記憶。繪本中的圖片在文字的輔助下,讓幼兒得以了解詞匯和句式的使用情境。因此可以說,繪本能讓幼兒的詞匯儲備量得到顯著提升,并有效強化其口語表達能力[1]105。
(二)激發幼兒表達欲望
繪本對幼兒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原因在于:繪本通過圖片和文字講述的故事能讓幼兒產生代入感,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努力去理解繪本的內容。在構建自身語言體系的過程中,幼兒會嘗試使用繪本中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逐漸學會正確使用語句。當他們能與他人順暢溝通時,會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讓他們體會到繪本閱讀的樂趣,形成正向激勵,增強幼兒的表達欲望。
(三)促進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過渡
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是語言表達的兩個關鍵領域。帶領和組織幼兒進行繪本閱讀,有助于幼兒盡快實現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的過渡。這不僅能激發幼兒對語言文字的好奇心和探索熱情,還能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領會到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之間的對應關系,為其日后系統學習書面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從幼兒的角度來看,其語言表達能力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便是實現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對應。這種對應能力的獲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的認知加工水平。繪本閱讀恰恰有助于幼兒提升認知加工水平。幼兒在閱讀繪本中的故事時,必須依靠自身對語法和語音的敏感性,結合自己的口語表達經驗來理解繪本中的文字內容,實現自身語言體系的構建。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最大區別在于,書面語言主要依賴視覺感知。幼兒通過視覺感知繪本中的圖片與文字內容,逐漸理解其中的意義,能實現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雙重提升[2]。
二、利用繪本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特點
幼兒的語言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受周圍環境及所接觸的語言元素的影響,3—6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正處于高速發展期,與0—3歲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此時,幼兒需要良好的語言環境來滿足其發展需求[3]。具體來說,這一階段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語音的發展特點
3—6歲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音器官逐漸成熟,語音發展處于飛躍期,語音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然而,許多幼兒在個別聲母或韻母的掌握上還不夠牢固,音素把握不到位,容易出現發音替代(如用“d”替代“g”,用“y”替代“l”)、發音不清(如將“四”發成“是”)、發音省略等語音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發音的清晰度和準確度。因此,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加以矯正。
2.詞匯的發展特點
3—6歲幼兒的詞匯量大幅增加,呈現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趨勢。3歲幼兒的詞匯量約為1000個,而到了6歲則增長到約3500個。不僅詞匯數量增加了,幼兒所掌握的詞匯范圍也有所擴大。他們不僅掌握了概括性較高的名詞(如“家具”“動物”“植物”)、動詞、抽象的形容詞(如“光榮”“勇敢”)等實詞,還掌握了介詞(如“在”“向”“從”)、連詞(如“因為……所以……”“如果……那么……”)等虛詞。然而,幼兒容易出現亂用詞匯、詞匯不足等問題,需要加以關注。
3.語法和口語表達的發展特點
3—6歲幼兒的語法技能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能從簡單的句子入手,逐步掌握較長和較復雜的句子,還能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并能運用更多的詞匯來描述具體的事物和動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口語表達方面的條理性和邏輯性相對薄弱,還需要進一步鍛煉和提升。
(二)抓住繪本的語言要素,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1.漢字的學習與了解
在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以挖掘其中一些有趣、有特點、有文化內涵的漢字,通過簡單的圖畫或故事幫助幼兒理解這些漢字的含義。例如,在繪本《貼“福”字的來歷》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福”這個漢字,為幼兒講述“福”字的來歷,介紹春節貼“福”字的傳統習俗,使幼兒在學習這個漢字的過程中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
2.詞匯的拓展與運用
前文提到,3—6歲幼兒的詞匯量大幅增加,呈現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趨勢。在這個階段,不斷擴充幼兒的詞匯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繪本中的詞匯是幼兒語言發展的寶貴資源。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關注繪本中詞匯的拓展與運用,讓幼兒接觸并了解更多的詞匯。例如,《母雞蘿絲去散步》是一本經典的外國圖畫書,它的文字與畫面形成了一種非常滑稽的對比:文字講述的是母雞蘿絲去散步的平淡無奇的故事,而圖畫則描繪了狐貍追逐獵物卻屢屢受挫的故事。在母雞蘿絲散步的過程中,有許多生動的動詞,教師可以挖掘這些動詞,擴充幼兒的詞匯量。比如,母雞蘿絲“穿過農家院子”“繞過池塘”“翻過干草垛”“經過磨面房”“鉆過柵欄”等,一連串生動的動詞串聯起了母雞蘿絲流暢的散步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模仿這些動詞,感受詞匯的含義和詞匯間的差異。
3.句子的模仿與創作
繪本中的句子結構清晰,語句精煉,非常適合用來進行模仿練習。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經典且簡短的句子,進行重點閱讀和講解,并鼓勵幼兒模仿這些句子。例如,經典繪本《逃家小兔》講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媽媽玩語言捉迷藏的故事。繪本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小兔說:“如果你來追我,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
媽媽說:“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模仿小兔和媽媽的口吻,用“如果你……我就……”的句式繼續展開對話。這不僅能大幅提升幼兒對句子的把握能力,還能在語言游戲中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熱情,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然,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根據繪本中的圖畫場景、角色表情與動作等創作句子,進一步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利用提問引導幼兒表達,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1.閱讀前提問
在閱讀繪本前,教師可以提出前置性問題,引發幼兒思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閱讀。例如,在閱讀《肚子里有個火車站》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前置性問題:“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吃下去的蛋糕、冰激凌、巧克力這些食物會去哪里嗎?”“你們知道我們肚子里的小精靈是怎樣工作的嗎?”“你們有過吃得太撐的經歷嗎?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這些問題旨在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并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啟繪本閱讀。
2.閱讀中提問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繪本的故事情節、人物對話和場景等展開提問,引導幼兒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進行開放性提問,為幼兒留出想象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允許幼兒充分、自由地表達;進行預測性提問,讓幼兒預測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故事;進行細節性提問,鼓勵幼兒發現并復述細節;進行情感性提問,培養幼兒的情感認識和表達能力;進行比較性提問,通過對比培養幼兒的分析能力。這些問題不僅能加深幼兒的印象,還能使幼兒積極思考和表達,大幅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3.閱讀后提問
在閱讀完繪本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了解幼兒對繪本故事的理解程度,總結繪本故事的關鍵信息,并鼓勵幼兒復述故事,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為什么主人公會選擇這樣做?”“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會這樣做嗎?”“這樣做可以改變故事的結局嗎?”這些問題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思考并表達,提升幼兒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進行角色扮演,鍛煉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善于模仿,且喜歡模仿,這是他們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語言活動中,幼兒常常會模仿身邊成人或同伴的語言,在模仿中學習、成長[4]。因此,教師可以在繪本閱讀過程中,組織一些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扮演繪本中的主人公,模仿主人公的語言和行為,從而將這些語言內化于心,并在扮演過程中自由發揮,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閱讀完繪本《石頭湯》后,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他們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并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此,教師可以簡單布置繪本中的場景,然后引導幼兒進行場景再現。接著,鼓勵幼兒結合繪本中的情節發展,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對話。
由于幼兒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和記憶大篇幅的對話,教師可以分段展開教學。例如,在繪本《石頭湯》中,剛開始煮石頭湯的情節主要涉及的角色有阿福、阿祿、阿壽、小女孩和女孩的媽媽。主要情節是三個和尚要用石頭煮湯,但因為鍋太小,無法煮開,所以小女孩向媽媽要了一個大鍋。教師在講完這一情節后,可以鼓勵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在這一場景的角色扮演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意愿為他們分配角色,鼓勵他們模仿繪本中角色的對話。例如,扮演阿壽的孩子忘記了臺詞“我們在煮石頭湯,需要三塊又圓又滑的石頭”或“這些石頭可以煮出極其美味的湯,可是這么小的鍋,恐怕煮不出很多”,教師可以鼓勵該幼兒自由發揮。這樣不僅能讓幼兒充分融入角色,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在幼兒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加入不同的旁白,幫助幼兒依據不同的背景推進劇情發展。這不僅能有效鍛煉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還能使他們形成更加靈活的語言表達技能,從而有效提升語言水平。
三、總結
總之,繪本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起到了積極而深遠的作用。通過繪本閱讀,幼兒不僅能豐富詞匯儲備,提升口語表達能力,還有助于掌握語法結構和句子構造。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和角色對話能激發幼兒的表達欲,幫助他們實現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的過渡。為了最大化繪本的教育價值,教師應抓住繪本的語言要素,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利用問題引導幼兒表達,并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繪本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助力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楊露,程蕊,秦楠.巧用繪本資源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策略探討[J].教育界,2024(1):104-106.
陳水平,程麗文.繪本閱讀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價值及路徑探索[J].宜春學院學報,2024,46(2):77-82.
黃倩如.繪本閱讀:架起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橋梁[J].文科愛好者,2023(4):220-222.
馬春梅.繪本閱讀在幼兒語言活動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3(1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