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5 月,上海警備區司令員王必成招待下海島當兵回來的國防部副部長、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席間王必成向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沈西蒙敬酒,說你寫過《南征北戰》,也為“南京路上好八連”寫一個戲如何?
1961 年9 月16 日,由沈西蒙、漠雁、呂興臣集體創作,沈西蒙執筆的大型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劇本完成,1963 年發表在《解放軍文藝》和《劇本》雜志上。故事背景是剛解放的霓虹燈閃爍的南京路,進駐上海的8 連官兵經歷的一場特殊斗爭。劇中人物形象生動、深刻,反映了官兵對十里洋場的態度和置身其間的變化,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突破了以往軍旅戲劇的籬笆墻。
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排練過程還算順利,卻遲遲不能公演,甚至面臨被“槍斃”的危險。有人說該劇有“抹黑”情節,部隊有嚴格規定,戰士在服役期間不能談戀愛,更不能與駐地女青年談戀愛。而劇中新兵童阿男與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林媛媛談情說愛;還有排長陳喜扔掉土布襪子,甚至想拋棄農村妻子春妮;老戰士趙大大不安心站崗要去前線等。周恩來從時任《劇本》雜志主編張穎那里得知后,批示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繼續排練。
劇名幾經修改,先后用了《南京路進行曲》《霓虹燈下遭遇戰》《霓虹燈下的奇兵》等。1962年,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首演時,定名為《霓虹燈下的哨兵》。
1963 年初,南京軍區黨委把8 連作為重大典型上報。解放軍總政治部決定樹立8 連為“保持艱苦奮斗革命本色”的一面紅旗。2 月9 日,總政治部向全軍發出關于開展宣傳、學習雷鋒和“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通知。4 月8 日,總政治部在批轉青年部《關于部隊學雷鋒活動情況報告》中,把“學雷鋒”和“學好八連”的活動結合在一起,說“在某種意義上講,好八連是一個集體的雷鋒”。要求部隊在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同時,也要向“南京路上好八連”學習,爭創“好八連”一樣的先進集體。
2 月16 日,總政治部調《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組來北京。20 日,在全軍政工會議上首場演出。編劇沈西蒙回憶,一天上午,我們在總政排演場合成排演,傳達室突然報告,總理辦公室來電話通知:“周總理的汽車已出發,可能去看你們排練,請你們有所準備。”很快傳達室又報告:“總理的汽車已經開進排演場的院里了。”導演席位設在第五排中間,沈西蒙請周恩來、鄧穎超坐在第四排。
演出結束,周恩來看了看表,起身說:“同志們排練了一上午,辛苦了!大家休息吃午飯吧!過兩天我再來看你們正式演出。”周恩來再次見到劇組時說,他激動得直到晚上也睡不安穩,特別喜愛春妮給指導員的那封信。他對陶玉玲說:“春妮是什么文化程度啊,是小學文化程度,大概寫不出兩小無猜來吧?也不貼近生活,你看能不能改一改啊。”陶玉玲說:“要不我就說,我們從小一起在農村長大。”周恩來笑著點頭:“這不是挺好的嗎?這不比你那兩小無猜更生活化嗎?”28 日晚,周恩來在第二次觀看《霓虹燈下的哨兵》后,召集文化部負責人和首都文藝界人士座談,與會者肯定這是一出反映部隊現實生活的好戲。周恩來也滿口稱贊,并對話劇主題、導演處理、人物臺詞、演員表演,以及音響效果、道具等提出30 多條具體意見,強調人物形象應該跟著劇情的發展、矛盾的加深而被揭示出來。
1963 年底,前線話劇團還在北京公演期間,周恩來當面交代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要他負責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成電影,一句臺詞也不要變,一個演員也不能換。
1964 年,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正式上映,萬人空巷,轟動一時。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