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一喜慶而又隆重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承載著無數的記憶與情感。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年俗的形式和內涵正經歷著新的發展與變化。紀錄片《追年》,為人們留住了這些珍貴的 “年味”。在片中,既有對舊年俗的遵循,又有新年俗帶來的碰撞,通過符號表征、情感呈現與儀式展演三個維度,以小見大而又全方位地對年俗文化進行呈現,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春節的美好回憶和文化認同。
符號表征與場域營造
眾多符號的呈現成為影片中年俗文化的直觀表征。紅色,作為春節最具代表性的顏色符號,無處不在。影片中出現的,除了傳統的春聯、紅包、燈籠,以及滿地紅色的鞭炮紙屑、供桌上擺放的紅燭和火龍果、穿著紅色新衣的娃娃們、走親戚的紅禮盒、團圓飯桌上的紅碗筷,還有富有當地特色的紅布金鱗的魚燈、點上胭脂紅印記的年糕、“陳十四娘娘(陳靖姑)”出行的紅轎和紅旌旗……中國人講究“言必有意,意必吉祥”,這些紅色元素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它們在紀錄片的畫面中不斷出現,強化著年俗文化的視覺印象,營造出祥和喜慶的場域氛圍。
影片中有明暗兩條敘事線,同步進行且始終貫穿整部紀錄片。明線以時間的順序展開,從臘月的撣新、殺年豬,到除夕的擺珍、團圓飯,再到正月的迎龍燈、過元宵,以順敘的方式記錄了永嘉地區的人們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系列年俗活動。暗線則以“魚燈”為線索,從最開始的制作魚燈,到舞魚燈,最后焚化魚燈,構成影片的另一條敘事線。魚燈的制作工藝繁瑣,先用竹條制作出魚燈骨架,再用布或者紙包裹加以顏料繪制出五彩斑斕的外觀,粘貼魚鰭,安裝上手持的桿子或懸掛的繩子,還需要制作舞魚燈用的蠟燭。元宵佳節舞魚燈,最后在熊熊烈火中將魚燈焚化,魚燈的使命完成也寓意著春節的結束,每年往復,周而復始,萬象更新。
紀錄片的魅力在于生活本身。影片中出現的打年糕、磨豆腐、釀米酒、殺年豬等系列場景,也都是年俗文化的重要符號,通過對這些美食制作過程和食用場景的細致描繪,將它們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生動地展現出來。家庭則是年俗文化符號的重要承載空間。通過對不同家庭春節期間的生活場景的記錄,展現了家庭在年俗文化傳承中的核心作用。一家人一起打掃房屋、張貼春聯、準備年夜飯等,這些看似平常的家庭活動,實際上都承載著年俗文化的符號意義。這些畫面共同營造出了一個充滿年俗氛圍的文化場域。
情感呈現與集體認同
基于“情感”,影片構建起了一張從“小家”到“大家”的關系網絡,人倫情感和家國情懷在年俗中得以體現。當主人家釀米酒的時候,會熱情地邀請串門鄰里來吃糯米飯,當主人家殺年豬的時候,會挨家挨戶給左鄰右舍送去新鮮的豬肉,這些不僅是食物的分享,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傳遞。村干部帶領著隊伍,敲鑼打鼓地去給村里的現役軍人、烈士家屬拜年,莊重的儀式、真摯的問候,讓村莊中家家戶戶的情誼在年俗的氛圍中愈發深厚,讓大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也讓每一位村民都深深意識到自己與集體的緊密關聯。作為浙江溫州籍導演的金行征,在此前創作的作品中,多次將目光投向了他的家鄉溫州,這次影片的創作拍攝,亦或能讓導演切身感受到佳節思親、近鄉情切的情感共鳴與身份認同。



年俗文化在塑造集體認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影片通過對村落這一集體層面年俗活動的記錄,展現了年俗文化如何凝聚人心、增強集體認同感。在春節期間,吃團圓飯、走親戚、集體祭祀、舞龍舞燈表演……這些集體的活動與共同的儀式,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節日生活,更讓人們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和歸屬感。尤其在影片中,制作魚燈、舞魚燈這一年俗活動,無論老少,無論男女,都積極參與到這項集體活動中來。年俗文化就像一條堅韌的紐帶,讓每個人都銘記自己的根脈所在,將所有人緊緊地凝聚在一起,構建起牢不可破的集體認同,讓“年味”在歲月中延續。
儀式展演與文化傳承
春節期間的各種儀式蘊含著豐富的信仰內涵,影片對祭拜家堂爺、祭拜土地公、祭拜灶神、擺珍、請“娘娘(陳靖姑)”看戲、迎龍燈、舞魚燈等一系列儀式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現。這些都是溫州永嘉地區春節期間重要的年俗活動,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家族傳承和天地自然的尊崇,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的敬重、對神靈的敬畏,以及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許。影片通過對這些儀式的細致描繪,讓觀眾了解到了年俗文化中信仰的深厚根基,以及它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對儀式傳承過程的記錄,展現了年俗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童年時期的春節記憶往往是最為深刻和美好的。影片中少年兒童的畫面反復出現,既能喚起觀眾內心深處的童年記憶,又能體現出“文化傳承”這一主題。在膽仰祖先畫像時,大人們會教娃娃們如何鞠躬;在書寫春聯時,會讓小孩兒讀出橫批上所書寫的漢字;在團圓飯的場合,拍攝了一位完整背誦家訓的小男孩……正如著名的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所認為的——“紀錄片是一種精神,帶動更多的人思考”。包括代代相傳的魚燈技藝在內,年輕一代將成為年俗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影片通過對這些傳承過程的記錄,讓觀眾看到了年俗文化在當代社會中依然充滿活力、魅力和生命力。
“紀錄片這種為時代留存影像,審視并再現人類社會各方面,進而產生新認知的功能,是其作為媒介的意義所在。”導演金行征曾在接受溫州日報的采訪中如是說。紀錄片《追年》帶領觀眾在悠久的年俗文化中追溯那些不能被遺忘的記憶。
通過對符號、記憶與儀式的生動呈現,深入挖掘了年俗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年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對年俗文化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揭示了年俗文化的精神內核和傳承機制,更展現了年俗文化在個人成長和社會凝聚中的重要作用。
過年是一種期待,過年是一種歸屬,過年更是一種傳承。春節的背后是文化的沉淀,《追年》帶領觀眾一同“追溯那些美好的年俗文化回憶”,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場視聽和文化的盛宴,同時,也為年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影像標桿,激勵著更多的人去關注、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紀錄片《追年》的創作留住了年俗文化的根脈,讓傳統年俗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讓“年味”可感、可知、可信、可觀、可品,這不僅是一次文化的探尋,更是一種時代的擔當。
作者
盧武,江西科技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青年教師、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文化遺產與人類學專業2024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