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有遠謀,一江碧水向東流。花香鳥語豚嬉浪,萬類云天競自由。”南通崇川區狼山鎮街道的基層工作人員、宣講員朱一鳴在為市民游客講述南通的“滄桑巨變”時,經常吟誦這幾句詩。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第一站就來到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點贊南通“好通”、滄桑巨變、生活幸福。南通市“滄桑巨變·生態保護實踐之旅”青年學習社線路的構想,正是源于總書記的這次視察。
線路精心設置了四個點位,每個點位都聚焦一個主題,通過不同的場景和故事,展現南通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中的積極探索。
第一站“濱江花海·青綠江山”。濱江花海在南通港狼山港區,這里曾是全國最大的硫磺集散地,年硫磺吞吐量最高達600萬余噸。港口作業粗放、散貨碼頭設施陳舊、企業生產工藝落后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長江水質安全。2017年,南通啟動實施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短短幾年間,這里騰出修復岸線5.5公里,建成軍山綠野、龍爪巖濱江風光帶等一批生態景觀,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里,實現了從“臨江”到“濱江”、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的蝶變。
全國人大代表李楠楠是狼山鎮街道的志愿講解員,她向青年們講述了濱江花海的前世今生:“有狼山鎮街道居民跟我講,小時候放學回家的路上永遠伴著船鳴聲,濃厚的化工味從江面上打個轉,又吹回江邊,遍布在周邊小區的每一個角落。幸運的是,從2017年開始,隨著‘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的鄭重承諾,這里變成了花海‘秀帶’,天藍水碧,綠影婆娑。”
第二站“介山寄傲·萬物共生”。介山寄傲位于狼山腳下,是清末狀元張謇1917年修建的私人別墅。這里設有自然科普館,展示了五山地區的生物樣貌和生態變遷。五山地區從無到有,從江中一沙洲到今天水豐林茂、萬物共生的歷史,生動詮釋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理念。
南通大學地科院“長江微笑工作室”的志愿者們也來到這里,分享了他們為保護長江江豚所做的努力。志愿者小張說:“我們每年都會組織學生沿著長江中下游進行江豚棲息地的實地考察,并形成了十余萬字的調研報告。2019年12月,當五山濱江地區再次發現江豚的身影時,我們團隊立即行動,向南通市政府提出建立江豚觀測點的請求,并成功在濱江公園設立了觀測點。”
第三站“梅林春曉·江河蝶變”。梅林春曉位于南通馬鞍山最高峰翠屏峰西側,臨江而立、依山而建,是長江之上、由海入江以來,觀賞江景的第一個絕佳之處。這里通過四次長江經濟發展座談會的歷程,展示了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戰略。
“從上游重慶、中游武漢、下游南京,再到中游南昌,總書記四次座談會的指示,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南通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全面實施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崇川區青年講師團成員史向榮向青年們講述了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歷程。
第四站“幸福驛站·向新而行”。幸福驛站是南通濱江沿線的服務點,也是面向群眾宣講黨的最新理論的前沿陣地。崇川區青年講師團成員周純一在這里宣講了南通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南通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大生紗廠從傳統‘萬人工廠’到數字化紡紗車間,再到智慧紡紗工廠的華麗轉身,就是南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