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寶石藍釉色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間,因其色澤如同寶石般深邃、清澈、明亮而得名。此釉色的特點在于其飽和的藍色和細膩的釉面,形成了鮮明的視覺沖擊力。康熙年間,景德鎮陶瓷工藝逐步成熟,皇家御用瓷器對釉色的要求極為嚴格,因此寶石藍釉成為宮廷器物的標配之一。然而,隨著清代逐漸過渡到后期,寶石藍釉的配方和制作工藝逐漸失傳,成了一項珍貴的歷史遺產。

康熙寶石藍釉的制作技藝,涉及選材、配釉、施釉等多個環節。最關鍵的部分在于藍色顏料的提取與配制。傳統的寶石藍釉使用含鈷礦石為主料,而鈷的礦石成分與含量控制直接影響著藍色的明暗和深淺。通過精準的配比與熔融工藝,能夠調控釉色的變化,使其呈現出鮮艷奪目的藍色。同時,在施釉工藝中,康熙寶石藍的光澤度和釉面平滑度也要求工匠具備高超的技術水平。
康熙寶石藍釉的主要成分:鈷藍顏料、石英砂、長石、鋁土礦、石灰、鈉鉀氧化物等。其制作過程如下:
1.配料與研磨:將鈷礦石與其他原料(如石英砂、長石等)按照配方比例精確混合,并用研磨設備研磨成細粉。
2.施釉:施釉過程厚薄要適當,這會影響釉面光滑和典雅的藍色。
3.燒制:康熙寶石藍釉通常在1220℃—1300℃的溫度下燒成,先氧化后高溫還原,氧化和還原氣氛要控制適當,直接影響寶石藍的顏色。
4.冷卻:釉面冷卻形成固態,康熙寶石藍釉的效果得以顯現。
5.復原與創新:在復原康熙寶石藍的過程中,現代陶瓷工藝注重的是溫度的精準控制和釉料的均勻性,確保能夠恢復當時的色彩效果。
筆者對傳統配方進行了改良,加入了不同的輔助原料,如無鉛配方、更加環保的助熔劑等,使得康熙寶石藍在保留傳統色澤的同時,也能符合現代環保和健康的需求。

康熙寶石藍不僅僅是一種釉色,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作為景德鎮陶瓷文化的代表之一,康熙寶石藍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如何保護和延續這一技藝,已成為當代陶瓷匠人面臨的重要任務。通過現代技術的輔助,結合對傳統工藝的深刻理解,康熙寶石藍的文化遺產得以有效傳承與發揚光大。
康熙寶石藍釉作為景德鎮陶瓷的經典釉色,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在現代社會中,非遺傳承不僅僅是對傳統工藝的守護,更是對文化內涵的傳遞。通過不斷創新與實踐,康熙寶石藍釉有望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作為景德鎮市級非遺傳承人,筆者將繼續致力于各種高溫顏色釉的研究與創新,傳承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精髓。
作者單位: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鵬瀚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