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赴廣東禁煙,其雷霆手段與決心,令鴉片販子聞風喪膽,國人無不拍手稱快。然而,在這位民族英雄的輝煌背后,還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自省故事,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林則徐謙遜寬廣的胸懷與對自我的嚴格要求。
故事發生在林則徐初抵廣州之時。彼時,他聲名顯赫,朝野上下無不敬畏三分。一日,林則徐微服私訪,欲深入民間了解民情,不料偶遇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書生,名叫李文遠。李文遠雖年輕,卻才情出眾,對時局有著獨到的見解。兩人一番交談,林則徐對李文遠的見識頗為贊賞,遂邀請其至府上相聚。
李文遠欣然前往,心中既興奮又忐忑,畢竟面對的是位高權重的林大人。到達林府,林則徐親自迎出門外,讓李文遠受寵若驚。席間,林則徐虛心請教,李文遠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二人相談甚歡。然而,當談話結束,李文遠起身告辭時,林則徐僅送至廳堂門口便止步不前,這讓李文遠心中生出幾分不悅。
按照清朝禮制,對于來訪的賢士,主人應送至大門乃至門外,以示尊重。林則徐此舉,顯然有失禮數。李文遠雖心中不快,但念及林則徐平日里的清廉正直,決定以書信形式委婉提醒。
次日,一封言辭懇切的信悄然出現在林則徐的書案上。信中,李文遠沒有直接指責,而是引經據典,以古圣先賢為鏡,談及禮賢下士的重要性,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林則徐的期望與敬重。林則徐讀罷,心頭一震,隨即意識到自己的疏忽,不禁自責起來。
林則徐深知,作為一國之臣,不僅要在朝堂之上剛正不阿,更需在細微之處體現風范,方能贏得人心。于是,他當即提筆,回了一封自省帖,言辭中滿是愧疚與自省。不僅如此,林則徐還特地在府邸大門外增設了一座“禮賢臺”,凡有賢士來訪,必親自迎送至此,以示尊重。
此事迅速傳開,不僅令李文遠深受感動,更讓廣州百姓看到了林則徐謙遜待人的一面。一時間,林府門庭若市,各路英才紛至沓來,為禁煙大業獻計獻策。林則徐也因此深得民心,禁煙行動得以順利推進。
無論身處何位,都應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時刻自省,方能贏得尊重,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