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汕尾作為海陸豐文化的發源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孕育了獨特的中國畫創作風格。本文旨在分析汕尾中國畫的歷史傳承、當代創作、展覽交流趨勢,重點關注紅色革命題材、地方特色題材的創作情況,揭示新時代汕尾中國畫的勃興之勢。研究發現,汕尾當代中國畫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本土歷史人文、自然景觀等特色題材,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創作與審美風格,塑造了汕尾的藝術品位,為汕尾文旅的融合發展注入藝術動能。
【關鍵詞】汕尾;海陸豐;中國畫;創作;文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J204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7-003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7.010
【基金項目】本文是汕尾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成果,課題名稱:汕尾當代中國畫創作研究(課題編號:SWKT23-021)。
汕尾傳統沿革屬海陸豐民系,依山濱海,山清水秀,隨著新時代的城市聯動發展,汕尾致力于打造成為沿海經濟帶的靚麗明珠。適逢其時,汕尾當代中國畫領域的不少中青年畫家陸續嶄露頭角,形成了比以往更為活躍的創作氛圍,不少新作應運而生;同時,隨著汕尾文旅融合事業的持續發展,廣東省內外知名畫家陸續走進汕尾,開展采風寫生、展覽交流等活動,汕尾當代中國畫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勃興之勢。本文旨在梳理汕尾中國畫的歷史與傳承,研究汕尾當代中國畫寫生創作、展覽交流的新態勢,發現新汕尾的藝術魅力,助力打造人文汕尾,促進汕尾文旅融合發展。
一、汕尾中國畫的歷史淵源與創作傳承
汕尾中國畫的創作傳承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早期的汕尾籍畫家以手中畫筆,傳承中國畫的筆墨精神,為汕尾中國畫的創作與發展打下了重要根基。根據《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①及《廣東省中國畫學會·辛丑集》②等材料,我們可以初步了解汕尾近現代中國畫創作的代表性畫家及創作面貌。
汕尾早一批的美術創作者包括善于畫竹的林大蔚,清末貢生許兆寅,以及被譽為“藝壇圣哲”、與陸河有著深厚淵源的國畫大家賴少其,肖像、人物、山水、花鳥、宗教畫均擅的一級美術家李瑞等,這一時期汕尾大多數畫家多寫梅蘭竹菊等花鳥畫經典意象,或畫山水表達心中的林泉之志,傳承了傳統中國畫的精神。
20世紀30至50年代,汕尾中國畫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畫家如蔡本坤、曾洪流、劉友明、鄭孫堤、許固令、余奕聰、劉世倩、陳孝能、馬小其等,著力融入汕尾人文景觀、地方風物,在中國畫領域創作出具有汕尾地方特色的畫作,例如鄭孫堤的海景畫、許固令的臉譜畫等。
50年代出生的畫家如蔡照明、王秋奇、馬文西、陳成釗、許裕長、金伊稱等,不僅是推進汕尾中國畫創作交流的重要人才,而且為汕尾文藝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比如,許裕長于汕尾陸豐投資興建了廣東省嶺南美術館、陸豐市甲子文化藝術中心,為汕尾打造了新的文化藝術地標,并邀請名家訪汕采風、展覽交流。
得益于早期畫家的培育和影響,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是汕尾中國畫創作領域英才輩出的階段,大量學子考入美術學院學習深造,畢業后在中國畫藝壇脫穎而出,如馬澤霖、吳木離、陳清平、楊再選(舜耕)、陳金方、林霖、虞漢炎、陳映欣、陳筱青、鄭國偉、李啟色、何朝暉、王茂青、林漢欽、丘挺、李若晴等。如今,這些有著美院教育背景的畫家們已成為汕尾當代中國畫創作領域的重要力量,創作出在全國當代中國畫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國畫作品。
二、汕尾當代中國畫寫生創作的新態勢
(一)彰顯紅色革命精神的中國畫作品不斷涌現
廣東汕尾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我國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在此誕生。近些年,海豐的紅宮紅場舊址、彭湃故居,陸豐周恩來渡海處等汕尾紅色革命遺址,吸引了市內外畫家前來開展“紅色記憶”相關主題的采風寫生活動。
汕籍畫家李啟色在其出版的《大美汕尾》寫生畫集中,收錄著畫家于假期返回家鄉汕尾,前往紅色革命遺址采風、寫生創作的一批紅色主題山水畫,如《紅場春暉》《彭湃故居》等,生動描繪了汕尾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當代風貌,不僅體現了游子對故鄉的思念深情,而且聚焦海陸豐紅色革命歷史與人文精神,為當代人的瞻仰與緬懷提供了藝術媒介。
新時代倡導的“紅色之旅”熱潮,也為汕尾當代中國畫的創作、交流提供了新的機遇。近些年,汕尾陸續迎來不少外地畫家、團體前來采風寫生:2021年9月,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與廣州市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了“汕尾印記”寫生活動,畫家們前往汕尾多個紅色革命遺址采風創作;次年7月,廣東畫院畫家們抵達汕尾等地完成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風寫生活動。在這些采風活動中,畫家們聚焦于紅色革命文化主題,經由現場采風寫生、畫室創作,不少主題美術作品應運而生,汕尾紅色革命文化精神在中國畫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和傳承,持續在人們心中激蕩。
(二)在地取材,創作獨具地方特色的汕尾中國畫
作為美麗的海濱城市,汕尾不僅擁有長達455公里的海岸線和800多個海島、島礁,懷抱“百島十灘九灣”,而且也是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疍家文化在此交相輝映,并由多個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造就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4]110-124。獨特的地理風情、民間藝術,為汕尾當代中國畫的寫生、創作提供了大量在地性、本土化的創作素材,塑造了汕尾當代中國畫獨具地方特色的創作風貌和審美特質。
1.“以海為媒”的汕尾山水畫
汕尾獨特的海洋景觀吸引了汕籍畫家和外來訪汕畫家臨海寫生創作。畫家們常以大海為創作源泉,描繪汕尾紅海灣的遮浪奇觀、南海觀音廟的礁石巨浪、金町灣的白色沙灘、陸豐金廂海灘的彩色漁村等。
在汕籍畫家中,畫家劉友明、畫家鄭孫堤,均已從藝幾十載,喜以家鄉海景入畫,創作了大量汕尾漁港風情的中國畫作品,人稱“漁港畫家”“海洋畫家”;畫家李啟色出版的《大美汕尾》是目前基于汕尾人文地理而創作的最全面的山水畫寫生作品集;畫家李若晴曾于2023年為家鄉海豐創作了一幅高2米、長5米的巨幅海景山水畫《山容海納》。此外,甘肅畫家王朝貴曾于2020年10月抵達汕尾,留居捷勝近一個月,每日登山望海、采風寫生,創作了一批展現汕尾實景風貌的山水畫佳作。
縱觀汕尾近現代以來的山水畫,有別于中國傳統山水畫以描繪山石、樹木為主體,重在構建巨嶂重疊、撼人氣勢的北派山水畫畫風,亦有別于古代南方山水畫的江河秀潤、煙嵐奇幻,汕尾中國畫呈現出聚焦、取材于當地歷史人文、山海湖城,用筆墨描繪以水為主體、以礁石為骨、以巨浪為奇幻、以平遠遼闊取勝的海洋山水畫。大海的洶涌澎湃、靜謐遼闊與汕尾人民面朝大海、敢為人先的精神,共同塑造了汕尾山水畫獨特的審美特質——大氣磅礴、平遠開放、深沉寬博、“以海為媒”的山水畫畫風,賦予了汕尾當代中國畫獨特、鮮明的地域特色。
2.“一村一品”的汕尾花鳥畫
在花鳥畫創作方面,汕尾中國畫領域常現花鳥畫能手。相傳清末畫家許兆寅以擅畫梅花名揚惠潮梅三州,有“許家梅”之譽;解放初期,著名畫家何香凝慕其名,曾親赴海豐尋訪許公的作品,稱許公梅畫的原跡:孤標粲粲,骨相清奇,高曠古拙,真是神品③。淵源有傳,1950年出生的汕籍畫家王秋奇,尤為擅長寫意花鳥畫,被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畫家劉斯奮評價為“才情獨到的野生畫家”。師承王秋奇的畫家陳建濤,喜畫家鄉梅園,編印有《陳建濤中國畫梅花作品集》。除了本地花鳥畫家之外,2020年1月“梅花三弄——全國中國畫名家陸河萬畝梅花寫生行”在陸河縣順利舉行,國內30多位畫家專程抵達汕尾陸河,以梅花入畫,創作了一批花鳥畫精品。據編印的《與梅相約·祝福新時代 新春下基層——廣東名家陸河‘萬畝梅花’采風寫生作品集》④等材料了解,該寫生活動早已在2018年啟動,目前,汕尾已成為省內外花鳥畫畫家青睞的寫生驛站,每年持續訪汕尋梅、筆耕不輟。
隨著汕尾“美麗鄉村”“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綠美汕尾”等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與發展,陸河梅花、捷勝荷花、寶樓羊牯嶺簕杜鵑等花卉,因其生動樸實、極具地方精神特質,已然成為花鳥畫畫家尤為鐘愛的寫生素材,逐漸形成了汕尾花鳥畫的“一村一品”。
3.援以漁民漁歌入畫的汕尾人物畫
汕尾臨海,漁民生活至今活躍、繽紛,有關漁民生活、汕尾戲曲的人物畫創作,在新時代汕尾美術繁榮態勢中,也逐漸增多。汕籍畫家鄭孫堤除了尤擅海景山水畫之外,也頻頻專注于漁女寫生,創作了一批《漁女系列》畫作。作品中,汕尾漁女的獨特服飾于墨色中盡顯光彩,漁女的淳樸、勤勞與賢淑躍然紙上;畫家蔡照明常常描繪漁民生活,創作了《心系大海》等以漁民生活為題材的人物畫作品,彰顯著汕尾漁民勇敢拼搏、安居樂業、喜迎新變的精神風尚。此外,汕尾有著多類型的漁歌表演、戲曲文化,畫家許固令常以戲曲臉譜入畫。戲曲人物的眼睛、魚的眼睛、觀看者的眼睛熔鑄成畫家筆下獨特的藝術符號,似有魔力,讓人過目難忘。
汕尾漁民、漁歌、戲曲文化等相關題材也是大多訪汕寫生團重點關注的采風題材之一。常有訪汕畫家前往汕尾紅海灣采訪漁歌表演者,欣賞汕尾漁歌的獨特唱腔、曲調,同時以漁女、漁歌表演者為寫生素材創作人物畫。2022年廣東畫院多位畫家便與汕尾漁歌代表性傳承人蘇少琴進行了當面交流,現場寫生了多幅人物畫。
由此可見,有別于傳統畫家喜以文人墨客、高僧仕女為題,汕尾畫家尤為關注海邊生活風貌和民間藝術與文化,通過描繪漁民的人物肖像、生活場景以及戲曲人物的精彩瞬間等,謳歌漁民生活、繽紛戲曲、時代新變,展現了汕尾獨特的人文風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汕尾的人文精神。
三、汕尾當代中國畫展覽交流的新局面
隨著汕尾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支持下,汕尾當代中國畫領域頻頻舉辦展覽交流等活動。2022新年伊始“百年征程——2021年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建黨百年專題作品大展”于陸豐舉辦,召集了廣東省內重要畫家前來汕尾雅集交流,成為汕尾當代中國畫領域的一大藝術盛事;2023年5月“隱舍鄉賢書畫名家集體回鄉作品展”在海豐舉辦,多位汕籍畫家受邀返回家鄉參展、交流;在引進名家畫展方面,2024年山西畫家高強受邀于汕尾圖書館舉辦“綠美汕尾 春暖花開——高強沒骨花鳥畫作品展”,吸引了眾多愛好者前來品賞交流。除了每年推出“線上”作品展之外,汕尾畫壇也積極參與省內外藝術活動。2020年11月,“紅色故土 靚麗明珠——汕尾美術作品赴穗調展”在廣東省文聯藝術館開幕,汕尾各類優秀作品得以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展示,提升了汕尾藝術的知名度;2024年8月中旬,汕尾市美協組織36名會員前往皖南九華山采風寫生,經由此行,畫家們吸收了不同地域和不同畫風的藝術養分,拓寬了創作思路,豐富和提升了繪畫水平。汕尾畫壇以“‘引進來’和‘走出去’”“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交流模式,有效活躍了當地的藝術氛圍,促進了汕尾當代中國畫創作的多元化發展,也由此步入了展覽交流的新時代。
四、結語
汕尾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對傳統中國畫精神的繼承,更是對地方文化的深刻挖掘與創新表達。從早期的林大蔚等畫家,到當代的李啟色、許固令等中青年畫家,汕尾中國畫逐漸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然而,汕尾當代中國畫的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繪畫人才的流失、品位趨于傳統、技法創新不足等,都是未來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為此,本文建議:一是強化汕尾當代中國畫的創作指導與學術交流,積極引進名家畫展,舉辦創作交流等活動,提升汕尾中國畫的整體水平;二是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將中國畫的創作展覽與汕尾特色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吸引省內外名家走進汕尾,共創汕尾當代特色中國畫;三是緊抓共建人文灣區的時代優勢,為本地畫家創造更多“走出去”的學習交流機會,破圈發展,攜手共創人文汕尾。總之,汕尾當代中國畫已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興之勢,逐漸形成獨特鮮明的繪畫風格。相信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汕尾中國畫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貢獻一方力量。
注釋:
①《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委員會編著《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卷七):工藝美術》,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第155-171頁。
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編委會編《廣東省中國畫學會·辛丑集》,2021,第94-115頁。該書專設《關注汕尾》章節,收錄了蔡鴻銳撰寫的《汕尾中國畫發展脈絡概況》一文,梳理了汕尾近現代以來中國畫畫家名單和簡介等。
③同上書,2021年,第97頁。
④宋陸京:《與梅相約·祝福新時代 新春下基層——廣東名家陸河‘萬畝梅花’采風寫生作品集》,2018。
⑤本文資料參考海豐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輯出版的雜志《海豐史志》2007年第1-2期(總第8期)。
參考文獻:
[1]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20.
[3]謝文勇.廣東畫人錄[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
[4]中國國家人文地理編委會,編.中國國家人文地理:汕尾[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22.
[5]海豐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海豐縣志(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957-1114.
[6]許宇航.海豐歷史文化特色探研[J].海豐史志,2007(1-2):72-74.
[7]李啟色.大美汕尾[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徐美玲(1990.8-),女,廣東河源人,哲學碩士,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美學與藝術學理論研究(中國山水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