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將近3億,65歲以上人口的慢性病發病率高達89%,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超過4000萬。很多老人的孩子不在身邊,出院后卻又需要定期護理,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如今,一種新型護理方式應運而生:通過手機預約專業護士上門,在家就可以完成醫療護理。這些專業護士被稱為“網約護士”,吳秀娟便是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7年中,她背著藥箱行走了10萬公里,為6000多位病友提供服務,在平凡的護士崗位上,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前不久,她還登上了2024年“湖南好人榜”。

吳秀娟是一位80后,出生在湖南張家界市桑植縣的一個農民家庭。2004年,她從長沙衛生學院護理專業畢業后,進入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工作。
2015年,家住偏僻農村的彭老漢因意外事故成了植物人。彭老漢的老伴去世多年,大兒子患有抑郁癥,28歲的女兒只好辭去工作,在湖南省人民醫院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專門照顧父親。在此期間,每月高昂的費用、來回搬運父親的艱難,讓她不堪重負,甚至多次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吳秀娟得知消息后,非常同情這位孝順的姑娘,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吳秀娟讓女孩先把老人送回老家療養,自己利用休息時間,每月上門給老人更換胃管。這相當于將護理服務延伸至患者家中,以此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
兩年的時間里,吳秀娟無數次奔波于長沙和醴陵之間,為老人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她的行為感動了身邊很多人,大家紛紛為彭爺爺捐款捐物。就這樣,吳秀娟堅持了700多天。
在工作過程中,吳秀娟發現一些老年病人出院后,仍然存在很多護理難點,家屬根本沒辦法處理,只能再次來醫院做治療和護理。這不僅要花不少錢,還讓患者來回折騰。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請專科護士上門服務。可是這又缺乏相應政策依據,醫院無法提供這種便捷的服務。
值得慶幸的是,很快,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相關政策。有了政策支持,2017年5月,湖南省人民醫院正式成立了“醫護+居家照護”小組。吳秀娟作為資深護士,技術熟練、臨床經驗豐富,有幸成為首批學員,并第一個開啟了“網約護士”服務。
年過七旬的患者李莉,在醫院做完肝膽手術出院后身上插著引流管、導尿管等,生活極為不便且這些導管每隔一段時間就得維護。有一天,負責照顧她的女兒發現,母親膽管引流管周圍皮膚上的敷料發生了位移,需要處置。但導管維護需要具備較強專業知識和豐富臨床經驗的人來操作,如果頻繁往醫院跑,老太太年紀大了經不住折騰,還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于是,女兒就想到了在母親住院期間結識的護士吳秀娟。經過交流,在吳秀娟的指導下,她在手機上下單預約了上門服務。
接到預約單后,吳秀娟走進科室庫房,打開統一配發的居家護理箱,整理好需要攜帶的耗材和相關物品,趕到了李奶奶家,為她進行導管維護。
今年70歲的患者李先生,家住長沙遠郊的農村,前不久剛剛做過手術。老人年紀大了,又患有基礎疾病,醫生為他實施了相對安全、創傷小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和膽管探查術。雖然達到出院標準回到了家里,但后續還需要進行T管護理。T管是膽道結石手術在膽道探查時使用的膽道引流管。它的短臂放在膽管內,而長臂則作為膽汁的引流管,將膽汁引出體外。
李先生的兒子在外地上班,沒有和老人同住。因T管護理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他擔心父親無法正確操作,就通過互聯網醫院“下單”,請吳秀娟上門護理父親。
趕到李先生家后,吳秀娟換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無菌手套,開始認真地檢查李先生的傷口周圍及T管引流情況。吳秀娟小心翼翼地為李先生撤除膠布及敷料,再快速給傷口換藥,接著用生理鹽水對T管進行沖洗,最后更換引流袋。
護理結束后,吳秀娟囑咐李先生說:“這幾天不要劇烈運動,飲食要清淡,有不舒服要隨診。” 她還安慰老人靜心休養,這讓李先生倍感體貼和溫暖,他連聲向這位白衣天使道謝。
吳秀娟說,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有很多像李先生這樣的老齡患者需要護士上門服務。不少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網約護士”恰恰是他們最需要的。
有時,吳秀娟也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2019年4月的一天傍晚,她突然接到一個加急訂單。原來是一位家住湘潭的患者,在醫院做完肝膽手術回家后,未遵醫囑擅自扯動引流管,致使管道引流不暢,傷口存在感染風險。吳秀娟獲悉后立即趕赴湘潭。
到了那里,吳秀娟急忙按照技術流程給患者更換引流管。整個操作過程十分細致,她先消毒引流管、彎盤、鑷子,然后一只手持紗布托住引流管,另一只手用鑷子夾住引流管前端,將引流管沿著患者鼻孔慢慢送往咽喉……最終順利完成引流管更換。患者一家非常感動,稱贊她是暖心的白衣天使。
一般情況下,護士上門都會背著護理箱,吳秀娟卻拖著一個醒目的大箱子。因為需要她上門服務的患者特別多,她往往是半天就要跑五六家,需要攜帶的物品多,所以特意定制了一個大號護理箱。
在護理服務中,吳秀娟還遇到過許多讓自己感動的事。有一次,她下班后帶上護理包從醫院出發,趕往十幾公里外的患者家中。正當她在樓下向鄰居打聽患者的確切住處時,一位老奶奶已迫不及待從二樓窗口探出頭來喊道:“你總算來了,剛才老頭子還在念叨你呢!”

原來,老爺爺因為腦梗死、心肌梗死等多種疾病長年臥床,用老奶奶的話說就是“一個80歲的照顧另一個80歲的,實在力不從心。”
前一段時間老爺爺因腦梗死住院,回家后,由于老伴的精力和體力有限,老爺爺身上出現了壓瘡。而子女們又都忙于工作,無法回家照看。無奈之際,老太太想到出院時護士說有需要可以在手機上下單預約護士進行上門護理。可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只好請別人幫忙下單。
吳秀娟走到患者床前,對創面進行清理,換完藥后,又對老奶奶給予了專業的減壓及換藥指導。考慮到老奶奶獨自照顧老伴實在艱難,吳秀娟又給老人的兒子打了電話,建議他為老人請個保姆。對方欣然答應,還對吳秀娟表示了感謝。老奶奶聽到他們的通話后,終于松了一口氣,感激地緊緊握住她的手不放。
在和老奶奶交談時,吳秀娟了解到這是一對非常恩愛的老夫妻。他們曾多次遭遇不幸,但兩人始終不離不棄、風雨同舟。如今兩人都已80歲高齡,依然深愛著對方。這種淳樸的愛情,令吳秀娟深受觸動。
吳秀娟一直把患者當親人對待,她的服務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認可,很多老人成了她的“回頭客”。這些老人遠在異鄉的子女,也很放心地把父母托付給吳秀娟,這種信任給了吳秀娟很大的鼓舞。
家住本市的楊林夫婦,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她為兩位老人服務了好幾年。長期的相處和互相信任,讓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想到吳秀娟這位貼心的“閨女”。李奶奶去世時,正趕上疫情,子女們都無法回來為母親操辦喪事,是吳秀娟幫忙聯系了殯儀館。她親自給李奶奶擦洗身體、換上壽衣,讓老人有尊嚴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這件事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2023年7月,楊老先生又突然在家摔倒引發腦出血,必須在黃金3小時內進行搶救。保姆第一時間通知了吳秀娟,吳秀娟趕忙囑咐保姆不要隨意搬動老人,自己則一邊撥打120,一邊往楊老先生家里趕。等她趕到時,救護車也同步到達。在前往醫院的路上,吳秀娟提前通知急診科做好準備。因搶救及時,楊老先生經過治療恢復得很好,吳秀娟頗感欣慰。
吳秀娟深知,每一次接單都是對患者的一份責任。因此,一旦接單,不管她遇到什么困難,都必定按時上門。有一次,長沙下暴雨,為了不耽誤給患者更換導尿管,她冒著狂風暴雨趕到老人家時,渾身都濕透了。看到這一幕,70歲的患者及家屬感動得熱淚盈眶。
家住長沙的李女士說,以前去醫院給父親換導管,得先找幾個人幫忙把老人搬下樓。去了醫院還得掛號、排號,怎么也得折騰大半天,老人遭罪,兒女們也頭疼。現在只需在手機上預約,就有護士上門護理,真是太方便了!
見慣了生老病死,吳秀娟更加明白這份職業的重要性,這也讓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她坦言,雖然有時候會很累,但每當看到患者因為自己的護理身體有所好轉,她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那種喜悅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在吳秀娟的悉心護理下,許多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家庭也再次充滿往日的溫馨。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護理職業的偉大,為網約護士樹立了榜樣。
隨著“互聯網+護理”模式在全國逐步推廣,2023年,吳秀娟又受邀前往江西、廣西、西藏等地,為同行們授課。更可貴的是,她不僅傳授具體的操作方法,還分享自己是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心得。
做網約護士7年多,吳秀娟走了10萬公里,服務人次超過6000。她曾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后為5名植物人上門護理,其中最遠的地方開車需要3個多小時。吳秀娟說:“我跑一跑,這些病人就不用來回跑醫院,即使再辛苦,也值得!”
深耕臨床護理領域20余年,吳秀娟榮獲全國改善醫療服務典型先進個人、互聯網優質明星服務護士等諸多榮譽。前不久,她又登上了2024年“湖南好人榜”。吳秀娟在平凡的護士崗位上,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