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登場,她是掛帥上陣的女將;卸下油彩,她是溫婉甜美的南粵女子。從一張白紙到粵劇名家,廣東粵劇院首任女院長曾小敏用30載光陰,通過一出出折子戲,唱盡粵劇的華美與綿長。

1977年10月,曾小敏出生在廣東佛山三水區樂平鎮尹邊村,爸爸、伯伯和叔叔都是軍人,爺爺也是共產黨員,對她的家教嚴格。
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曾小敏的家族里雖然沒有從事粵劇的專業人士,但粵劇影響著整個家族,也熏陶著年幼的曾小敏。五歲時,奶奶帶她看廣東粵劇院的演出,她被演員們絢麗精美的造型所吸引,便偷偷跑到后臺看服裝、頭飾,覺得它們新奇而神秘。
后來,父母買了《帝女花》和《紫釵記》的黑膠唱片,常常在家里播放。那時的粵劇,對曾小敏來說是一種美好與溫暖的象征。
年少的曾小敏表現出文體方面的特長。中學時,她曾打破學校的跳高和跑步紀錄,還常在學校晚會上獨唱歌曲,大家尤其喜歡她演唱的《藍精靈》。
一天晚自習,父母突然來找曾小敏,說廣東粵劇學校正在招生,建議她去試試。父親說,這是他們思考再三的決定,一是希望女兒去大城市學習更多的知識,二是覺得女兒在文體方面有特長。在父母眼里,粵劇演員的氣質很好,內斂穩重,父母希望女兒能成為這樣的人。
入學考試時,曾小敏發現其他考生都在唱粵劇,只有她傻傻地邊唱歌邊做健身操。
老師認為曾小敏音域廣,歌聲挺有味道。就這樣,曾小敏被順利錄取。好強的她知道自己沒有粵劇基礎,下定決心要比其他同學更努力。
曾小敏深知優異的成績不僅需要悟性,還要比別人多投入一點。下課后,同學都去玩了,她就留在教室里復習;吃完飯后,她主動去排練場練習。她特別喜歡照鏡子,除了“臭美”,更重要的是她要糾正自己的身姿。
四年級時,曾小敏因“毯子功”不錯,被安排到男生組上課。訓練的難度和強度提高了不少,可她不僅不覺得辛苦,反而認為是好事,只有把基本功練扎實了,身體的協調性才會更好。一次練習中,滿身大汗的曾小敏只是做了一個“后趴虎”(身體朝后躍起騰空仰翻)的動作,地毯上便留下一個濕漉漉的人形,那情景,既好笑又讓人覺得心酸。
一次學校比賽中,曾小敏看到高年級同學表演的戲曲里有托舉、噴火等高難度動作,勤奮的她便開始一遍遍地練習。最后,這套動作被她練得像模像樣。
功夫不負有心人。每次考試,曾小敏的總成績都排在前三名。那些年,她參加了很多全國和省級比賽,積累了豐富的舞臺經驗。
畢業前的三個月實習期,大部分同學被分配到了廣東省各個院團,只有曾小敏和另外十多個同學留在了廣東粵劇院。三個月里,那些分配到全省各個院團的同學都陸續演上了主角,只有曾小敏和那十多個同學一直在跑龍套。


實習期間,曾小敏發現,廣東粵劇院的前輩們對藝術的要求非常高,他們會不遺余力地把經驗傳授給年輕演員。可也有人說,廣東粵劇院人才濟濟,很難有發展空間,正巧當時深圳粵劇團想成立青年團,希望曾小敏他們加入,還承諾讓曾小敏當領銜主演。
就在曾小敏糾結之際,廣東粵劇院的一個演出任務中,一名演壓軸戲的演員受傷了。老師臨時決定讓曾小敏替補上場,于是,曾小敏在廣東粵劇院有了第一個演出機會。
演出結束后,曾小敏的出色表演大獲好評,廣東粵劇院的領導希望她能留下來。曾小敏知道,這里是最有利于自己汲取養分的地方,便決定留在廣東粵劇院。
幸運的是,進入廣東粵劇院不到一個月,曾小敏就有了演出機會——飾演《寒江關》里面的主角。劇場的觀眾席可容納1000多人,她很興奮,邀請了很多親朋好友和老師同學前去觀看她的表演。
然而,初出茅廬的曾小敏“輕敵”了,她只排練了一個星期就上臺演出。結果到了第三場,她耍劍花時,劍穗竟飛了出去。曾小敏愈發緊張,一緊張就忘了臺詞,好在有旁邊的樂師提醒,她才想起了臺詞。可之后,她的頭飾又突然掉落一地,她只好匆匆跑回后臺,最后全靠師兄師姐救場。
曾小敏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天謝幕時,老院長對觀眾說的話:“曾小敏今年還不到19歲,這是她第一次登臺演出,今天她有點小失誤,希望大家給她鼓勵,給她掌聲。”曾小敏當即哭成了淚人,眼淚里有難過、有羞愧,也有對老院長的感謝,更有對觀眾的感激。
這次失誤讓曾小敏有了陰影,她甚至害怕上臺,一看到舞臺就渾身發抖。整整兩年,她都在自我反思,她意識到,一個戲曲演員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腳踏實地地積累經驗。于是,她選擇靜下心來看別人演出,向前輩討教經驗。
兩年后,廣東粵劇院下鄉演出《紅梅記》時,主演突然暈倒,副團長讓曾小敏頂替,她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裝扮好推上了舞臺。
救場如救火,曾小敏的演出非常順利,也讓她找回了信心。她的演藝事業越來越紅火。2003年,曾小敏憑借《投江》中的精彩表現獲得“紅梅大獎”。2005年,廣東粵劇院成立廣東粵劇青年團,年僅26歲的曾小敏高票當選副團長。從演員到管理者,對于曾小敏來說又是從頭開始。
建團第一年的春節就有下鄉演出的任務。她知道,接不到演出邀請很丟臉,與其丟臉,不如主動出擊。演出第一站,她選擇了老家,她和團隊成員每天連演十幾場,觀眾的反響非常好。
那年春節,父親每天開車送她去演出,母親則為她準備好可口的飯菜,讓她保持體力。在父母的支持下,下鄉演出任務圓滿完成。此后,廣東粵劇青年團的名聲逐漸傳開。如今,廣東粵劇青年團已成立10周年,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不僅拿到每一屆廣東省藝術節的最高獎項,還成為廣東省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中獲得獎項最多的劇團。
2014年,曾小敏準備重排《白蛇傳》。但是有人提出,粵劇本來就有這個劇目,沒必要再大費周章重排,她卻說:“我要演一個屬于自己的《白蛇傳》。”
曾小敏組建了年輕的主創團隊,以“情”為主線貫穿全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更貼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她扮演的白素貞清新典雅,俏麗多情,“長水袖出手”堪稱一絕,被國內戲曲界專家和同行稱為戲曲表演藝術中的一個成功創新。曾小敏也因此獲得了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第十六屆文華表演獎的雙料大獎。
“白素貞”是曾小敏的最愛,她覺得這個角色足夠美好、足夠善良、足夠堅定,正如她對粵劇熱烈的追求與執著的愛。
除了“白素貞”,曾小敏還有很多經典角色,比如“斷了憶思,明了心志”的霍小玉,“燈花月帳,酒滿悲涼”的長平公主,“從此心花一瓣香”的龍女三娘……她演繹了數不清的角色,那些角色也滋養著她。
曾小敏曾寫過這么一段話:“一個個跨越時空的女性,忽似故人,款款步來,卻宛如流著自己的血,我分不清,到底是我在塑造角色,還是角色在塑造我。”
一次次的舞臺歷練,讓曾小敏從一個懵懂的少女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粵劇藝術家。2017年,她當上廣東粵劇院的副院長,對粵劇院的發展有了全方位的設想。廣東有600多個粵劇院團,但大部分院團集中在粵西的農村地區演出。她便把目光投向了城市,決定開拓城市青年群體市場。
2017年,粵劇院打造“新年睇大戲”活動品牌,開始嘗試在城市賣票不贈票。誰知,第一場演出觀眾的上座率還不到三成,很多演員有些灰心,但曾小敏堅信票房是要守的,只要作品質量過硬,觀眾是可以積累的。果然,到了2018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知道了周末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有粵劇演出,觀眾上座率不斷提升,不少場次甚至一票難求。
曾小敏還通過策劃粵劇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將粵劇藝術融入現代生活。
征戰南北,拼盡全力,皆因對粵劇事業的一片赤誠。一次演出活動中,有人提問:“粵劇的黃金時代是過去還是未來?”曾小敏反問道:“粵劇的黃金時代,為什么不能是現在?現在是傳統文化大復興的時代,年輕人回歸傳統文化成為潮流,粵劇正當時!”曾小敏希望自己是一扇窗戶,更多的觀眾能通過這扇窗戶看到粵劇的萬千風華。
而今的曾小敏,除了是廣東粵劇院的首位女院長,還是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等。無論是哪個身份,她都關注著粵劇的推廣、青年演員的發展和廣東戲曲劇種的生存狀況等。
近些年,為了進一步推廣粵劇,曾小敏把觸角伸向了電影領域。她大膽跨界,利用粵劇和電影相結合的方式,以戲曲電影的創新實踐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粵劇。比如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就是曾小敏在保留戲曲中經典的唱、念、做、打的基礎上,結合電影的表現形式進行的創新。這部粵劇電影在各大電影節(展)上屢獲大獎,其中蘊含的“中國風”也令外國觀眾大開眼界。
2024年7月5日,粵劇電影《譙國夫人》在全國上映,曾小敏以電影為載體,通過粵劇的形式刻畫出一個為蒼生立命、為萬代立心的偉大女性形象。
盡管管理事務繁重,但曾小敏堅持每天練功,認為只有不斷努力,才能夠對得起舞臺,對得起自己的使命。
曾小敏曾說:“我心里永遠有一個地方是安靜的,那是我的舞臺,只要踏上舞臺,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干干凈凈的,能夠完全地去擁抱屬于我的世界!”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