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若干措施》中提及要“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培育新型婚育文化”是“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中的重要部分。“新型婚育文化”是什么?“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對婦女、家庭有何影響?如何才能推動“新型婚育文化”發展?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浙江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周麗萍表示:“婚育文化應包括婚育觀念和婚育制度兩方面,各要素相互協調、共同推進,缺一不可。”
周麗萍介紹,婚育觀念以兩種方式存在。就個體、家庭而言,婚育觀念主要指對婚育的認識,即人們在世代延續中所形成的對婚育的看法。就群體而言,主要指婚育環境,即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某種輿論導向和壓力的社會氛圍。
婚育制度包含什么?在周麗萍看來,婚育制度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區域層面,主要指民間婚育習俗,以婚育為中心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二是國家層面,主要指關于婚育的法規、制度及相關政策。
“婚育文化建設是對國家婚育制度、政策體系的構建;是對社會婚育習俗、婚育環境的營造;是對個體、家庭婚育觀念、婚育意愿的引導。”周麗萍說。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就提出“構建新型婚育文化”。
在《若干措施》中“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強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大力倡導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搭建多種形式的青年婚戀交友公益平臺。積極開展婚姻家庭輔導、結婚頒證、文明簡約婚禮等特色服務。扎實推進婚俗改革和移風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培育積極向上的婚俗文化。
“《若干措施》推出的‘一攬子’具體舉措,密切關注育齡女性群體,能夠切實關懷育齡女性‘懷—生—育—養’的全過程。”吉林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教授孫悅表示,這將對完善輔助生殖服務、提升婦幼保健能力、促進優生優育、保障生育女性的職工權益等產生積極作用。
在孫悅看來,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在宏觀家庭建設層面,能進一步推進家庭家教家風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將傳統家庭美德與新時期家庭轉變相結合,重塑家庭觀念,增強家庭責任,宣揚優秀的家文化與孝道文化。在微觀家庭發展層面,能夠提升家庭性別平等意識,緩解女性平衡工作與家庭間的矛盾,形成子女共育、家事共擔的合作分工模式。
“加快建設適應形勢變化和時代要求的新型婚育文化,是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周麗萍認為,培育新型婚育文化是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環節,也是順應時代進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孫悅也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婚育文化已然發生改變,構建與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新型婚育文化,能夠促進人口系統內在要素的均衡協調,對于提振生育、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周麗萍認為,新型婚育文化的理論研究仍較為欠缺,影響了實踐探索的廣度和深度;我國已進入融媒體時代,傳播環境愈發復雜,新型婚育文化的傳播也面臨挑戰。
孫悅也表示,從現實環境來看,新型婚育文化的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對此,她建議,要加強理論宣傳。根據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形勢與新特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婚育文化理論,充分發揮其對婚育實踐的價值引領和戰略指導作用。另外,通過思政課程、視頻直播、文藝作品、媒體宣傳等多渠道引導育齡人群形成正確的婚育觀念,進一步利用現代化傳播手段與途徑大力倡導榜樣推介,加強網絡陣地中婚戀環境的凈化,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構建積極正向的新型婚育文化。
此外,社會各主體要共同推動新型婚育文化的發展。孫悅表示,衛生健康、民政、宣傳、發改等部門應堅持整體系統思維,發揮組織網絡及資源優勢,結合部門工作實際積極宣傳新型婚育文化。社會組織、市場、網絡和民間團體等社會力量應倡導正向的婚育價值觀,營造婚育友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治理婚嫁陋習,加強婚戀服務支持,增強家庭觀念,肯定家庭功能與生育價值。
(文章來源:中國婦女報)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