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的低落情緒,往往會隨著氣溫回升而有所緩解。除了激素分泌的影響,以下這些被忽略的習慣也會偷走好情緒。
1.保暖不足" 研究發現,當室內溫度降至10℃以下時,人們不僅會感到寒冷,心情也可能變得陰郁,甚至感到焦慮;而當溫度在11℃至25℃之間時,人們更容易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因此,冬季一定要注意添衣保暖,適量飲用熱水。
2.缺乏運動" 冬天宅在家,一方面減少了曬太陽的時間,另一方面戶外活動的時間也被壓縮了。長期缺乏運動會影響神經遞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的分泌,這些物質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周末不妨在溫暖的午后到公園散步或者進行快步走等運動,以提升大腦內啡肽的濃度,改善心情。如果天氣不好,那么盡量多待在燈光明亮的房間,也能起到類似光照的效果。
3.睡眠過度" 雖然冬季提倡“早睡晚起”,但過度睡眠會擾亂人體生物鐘,使大腦和身體處于慵懶狀態,讓人感到煩躁、沮喪。
4.不均衡飲食" 為了抵御嚴寒,人們傾向于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如火鍋、烤肉等,卻忽略了蔬果等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食物。不均衡的飲食結構可能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與神經遞質的合成,從而引發不良情緒。此外,過度攝入高糖和高脂肪食物還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影響外在形象和自信心,進一步加重負面情緒。
激素是由體內不同腺體生成的化學物質,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調節情緒。以下幾種激素能夠提高大腦的活躍度,使人感到快樂和幸福。
多巴胺" 它是大腦獎勵系統的重要部分,與愉悅感有關,同時還參與人體的學習、記憶、運動等。多巴胺由酪氨酸合成,建議適量增加富含酪氨酸的豆類、深海魚類、奶制品和堅果等的攝入量;新鮮蔬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和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等,也有助于多巴胺的合成。此外,看喜劇、聽音樂、運動以及保持充足的睡眠,都能增加多巴胺的合成。
血清素" 有助于調節情緒、睡眠、食欲、消化功能,提高學習能力和記憶力。疲勞時做個按摩、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等都能增加血清素的生成。
內啡肽" 被譽為身體的“天然止痛劑”,在享受美食或進行運動時,內啡肽的水平會升高。此外,曬太陽也能促進血清素和內啡肽的生成。
后葉催產素" 后葉催產素通常隨著親吻、擁抱和親密行為的產生而增加。這種激素不僅有利于分娩、母乳喂養和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還能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溫馨提示:冬季偏冷色調,紅、黃、橙、粉等暖色調可以打破冬天的沉悶氣氛。比如選一條橙色圍巾、將臥室床單換成暖色調、在辦公桌上擺一盆綠植等,都能為冬天增添一份快樂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