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化名)一直把女兒曉曉(化名)視為自己最大的驕傲,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曉曉都按照李慧的期望,一步步成長為別人眼中的乖乖女。然而就在李慧以為女兒會繼續按部就班結婚生子,在人生路上順利走下去時,30歲的曉曉卻猝不及防地進入“中年叛逆期”,掀起了一場不小的家庭風暴。

以下是李慧的講述:
從小到大,曉曉都是讓人省心的孩子,成績優異、性格溫順,總是能按照我和她爸爸的期望去生活。她讀大學時聽從我們的意見學了審計學,研究生畢業后順利進入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穩定、收入可觀。
我很高興,覺得自己為女兒規劃了最好的生活。曉曉唯一的不足就是在個人問題上不積極,30歲了還沒有成家。那天一家人一起吃飯,我正想勸曉曉去相親,她卻突然告訴我們一個重磅消息:“我想辭掉工作,去學畫畫和攝影,然后自己開個工作室。”
我一聽,心里頓時五味雜陳。攝影?畫畫?那不過是她的愛好,怎么能當成職業呢?我難以置信地看著她說:“你確定?這幾年努力做出的工作成績,說放棄就放棄?”
見我生氣了,曉曉的聲音輕了幾分,但她還是很堅決地回答:“我已經考慮很久了,我確定自己不想一直這樣生活下去,我要去做我喜歡的事情。”
我聽了她說的這句話,氣得聲音都發抖,“沒有穩定的收入,沒有保障的未來,你甚至可能連基本的生活都維持不下去,喜歡有什么用?我堅決不同意!”曉曉也激動地站了起來,她的眼中閃過一絲淚光,但語氣依然堅定,“媽,我理解你的擔心,但我真的想試試。我不想我的人生就這樣一成不變,我想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我們的爭吵聲在屋子里回蕩,家里的氣氛變得十分緊張。我試圖用各種現實的例子去說服她,告訴她辭職后將要面臨的各種艱辛和不確定性,但曉曉絲毫不為所動。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兩人的沖突不斷升級。每當曉曉提及辭職,我都會極力反對,有時還會因為情緒激動而哭起來。而曉曉也因為我的不理解而感到沮喪,她變得更加沉默,有時甚至會故意躲著我,避免和我發生正面沖突。
一段時間后,曉曉見我沒有松口的跡象,便開始改變策略,和我冷戰起來。我跟她說話,她不予理睬,下班回家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或進屋看電視。我做好飯喊她吃,她也像沒聽見一樣,即使我把飯端進房間給她,她也一口都不吃。
女兒和我對著干,我感到很失落。從小到大,曉曉一直是個聽話的乖孩子,我還很驕傲地和朋友炫耀,曉曉沒有經歷過叛逆期。
我還記得她小時候不喜歡吃水果,我就會在她書包里塞一盒切好的蘋果。放學接她時,如果我發現她沒吃,就會要求她把蘋果吃完才能吃飯。我給她報了興趣班,她若是不想去,我就一遍遍地給她講道理,直到她同意去上課。高考填報志愿時,她說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選的都是省外的學校,可我堅決反對,我不想讓她離家太遠,希望她在省內讀書。那一次,曉曉的態度雖然很堅決,可拗不過我的軟硬兼施,最終她妥協,改了高考志愿。
我也曾隱隱擔心,曉曉獨立以后會不會不愿再聽從父母的安排。可大學本科畢業后,她又聽從我們的意見去讀了研究生,我覺得女兒還是從前那個懂事的乖乖女。
萬萬沒想到,女兒30歲了卻突然變得像個“刺頭”,處處跟我對著干,簡直和以前判若兩人。我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孩子為什么會鬧著要辭職、不吃我做的飯、不談戀愛,還對我一肚子怨氣?
我無法理解女兒的想法,也無法接受她的決定。在我看來,她這是在自毀前程,是在拿自己的未來開玩笑。為了阻止她辭職,我甚至動員了家里的親朋好友來勸說她,但曉曉像吃了秤砣鐵了心,任憑我們怎么說都不為所動。
有一天,我終于忍不住了,拉住曉曉聊了很久。“你到底是怎么了?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看著她,眼中充滿了不解和失望。
曉曉沉默了一會兒,抬起頭,眼神堅定地說:“媽,我一直在按照你們的期望生活,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生短暫,我不能一直活在別人的期望里,我要追求自己的夢想,即使那意味著要挑戰你們的權威。”
她的話像一把刀,刺進了我的心里。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曉曉,是否真的懂得如何愛她。我曾經以為給她提供穩定的生活,為她規劃好未來,就是對她最好的愛。但現在看來,我好像錯了。曉曉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我們對她的理解和支持。
最終,曉曉還是辭去了工作,投身于她喜歡的事業中。看著她每天忙忙碌碌,一步步走向我無法觸及的世界,我心里充滿了擔憂和不安。我擔心她的未來,擔心她的生活,更擔心她后悔辭職。我不知道她的叛逆期何時才能結束,我更不知道我們母女之間的關系是否還能像曾經那樣親密無間。
點評:有這樣一部分人,從孩童時期到長大成人都活在父母的嚴格管束和要求下,從未有機會做真正的自己。他們聽話、溫和,看上去很省心,一直是旁人眼中的“乖孩子”,但實際上,這只是他們壓抑自我的結果。而他們這種壓抑的情緒,必然會在成年后的某個階段、某個節點,借由某些事件爆發出來。這種叛逆并非青少年時期那種對權威的挑戰和對規則的破壞,而更多地表現為對自我價值的重新探索和對生活方式的重新選擇。父母要做的,是放下自己的期待,放棄對孩子隱形的控制,學會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蛻變之路。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