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工作是建立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制度的重要抓手。根據寧夏各縣社會經濟及自然地理特點,參考《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導則》(SL 717—2015),對寧夏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方法進行了研究。寧夏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主要采取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的方法,符合定性因素其中之一,即確定為相應的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類型;對無法通過定性因素確定防治區類型的圖斑,采用定量指標分析確定。研究成果已在寧夏近10個縣(市、區)的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工作中得到應用和檢驗,實用性較強。
關鍵詞: 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方法;寧夏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A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0
引用格式: 劉平,梁博惠,岳自慧,等.寧夏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方法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25(4):35-36.
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是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統稱?!吨腥A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水土流失調查結果劃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
2015年,水利部組織編制并發布了水利行業標準《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導則》(SL 717—2015),該標準適用于國家、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劃分,市級、縣級可參照執行。在國家及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方法中,主要以縣級行政區為劃分單元,但將縣級行政區作為一個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難以有效指導縣級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2022年至今,寧夏相繼開展了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工作。筆者結合實際情況,對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方法進行了研究,以期指導寧夏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工作,并為其他省份的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提供借鑒。
1劃分原則
1)遵循上一級水土保持區劃及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結果原則。在國家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土保持區劃及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縣域特點,開展縣域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1-3]。
2)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與經濟發展規劃相銜接的原則。國土空間規劃是未來15 a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總綱,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劃分需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此外,各類工業園區和養殖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劃分還需和各類園區實際情況相結合。
3)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原則。同一分區內,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及水土流失特點應具有明顯的相似性,水土保持功能需求、水土保持發展方向、防治措施布局應基本一致,做到區內差異性最小、區間差異性最大[4-5]。
4)主導因素與綜合性相結合原則。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具有顯著的綜合性,既要利用主導因素進行分析,還要考慮其他相關因素,綜合分析區域內水土流失防治重點[4-5]。
2劃分方法
寧夏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主要采取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的方法。
2.1定性因素的確定
符合下述定性因素其中之一,即確定為相應的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類型。
2.1.1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定性因素
1)區位重要、水土流失較輕但危險程度較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且集中連片面積超過50 km2的區域,如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飲用水水源區、重要江河源頭區或湖庫周邊區、自然保護區等。
2)縣級國土空間規劃中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永久基本農田中的自流灌區,且集中連片面積超過50 km2。
3)水土流失嚴重但人口密度較小,且集中連片面積大于50 km2的區域。
2.1.2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定性因素
1)經濟發展重點、水土保持功能重要,且集中連片面積大于50 km2的區域,如城鎮開發邊界、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養殖園區等。
2)縣級國土空間規劃中永久基本農田中的揚黃灌區和旱作農業區,且集中連片面積大于50 km2。
3)水土流失危害嚴重、治理迫切程度高,且集中連片面積大于50 km2的區域。
2.2定量指標的確定
定量指標按照主導因素與綜合性相結合原則確定,包括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兩類。一級指標包括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2個二級指標,其中:自然地理二級指標包括地貌類型、地表物質、水土流失情況、地面坡度、植被覆蓋度、年均降水量、年均風速等指標;社會經濟二級指標包括國土空間規劃、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情況、治理迫切程度等。一般推薦選擇的定量指標為:水土流失面積占比和林草覆蓋度等自然地理指標,人口密度和治理迫切程度等社會經濟指標。
3劃分程序
3.1資料收集及數據采集
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所需的資料和數據一般來自于當地縣水務局、統計局、氣象局、自然資源局,同時利用“3S”技術(包括無人機遙感技術)和實地調查等方法,獲得縣域地形地貌等數據。
3.2圖斑劃分及圖斑屬性確定
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以小流域劃分圖中的小流域為基礎單元,同時將地貌類型、國土空間規劃與小流域劃分圖在地理信息空間系統進行疊置,細化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圖斑。然后,對疊置后形成的圖斑分別統計其相關信息,形成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圖斑數據庫。
3.3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分析
水土流失危險程度的分析是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的前提,目的是根據不同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確定不同的防治措施。分析判別依據主要為水利部發布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分級標準》(SL 718—2015)。
3.4定性因素分析
根據確定的定性因素分析,符合定性因素其中之一的圖斑即確定為相應的防治區,不再進行定量指標分析。
3.5定量指標分析
對無法通過定性因素確定防治區類型的圖斑,采用定量指標分析確定。選擇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定量指標,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和相關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和分類。其程序為:確定定量指標—確定劃分指標權重—數據標準化—判斷模型建立及修正—確定圖斑防治區類型。
3.6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初步劃分結果
對通過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確定了防治區類型的圖斑,進行相同防治區類型合并歸類,然后按照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分區名稱命名方法進行命名。
3.7現場復核,確定分區結果
依據初步劃分結果進行實地復核, 劉平等:寧夏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方法探討征求當地水利水保及相關部門的意見,最終確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結果。
4成果要求及應用情況
成果應包括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報告、成果表和專題圖等,劃分報告和成果表可參考《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導則》(SL 717—2015),專題圖一般應包括土壤侵蝕圖、小流域劃分圖、地貌類型圖、林草覆蓋度圖、坡度圖、國土空間規劃圖、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圖等。
寧夏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方法是在相關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形成的,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完善,在寧夏近10個縣(市、區)的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工作中得到應用和檢驗,實用性較強。該方法將直接指導寧夏其余縣(市、區)相關工作的開展,同時可為寧夏周邊及同類型地區的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提供技術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治國,張超,孫保平,等.水土保持區劃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76-96.
[2] 楊世凡,孫泉忠,寧茂岐,等.縣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研究:以貴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16(6):31-34.
[3] 趙永軍.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芻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2(5):4-6.
[4] 張洋.江蘇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32-35.
[5] 章俊.沅陵縣水土保持區劃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9:46-47.
(責任編輯 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