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蘇溧陽大溪水庫的邊上,保存著蔡邕當年讀書的遺跡。蔡邕,中國東漢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溧陽至廣德239省道大溪段,一座孤峰遺世獨聳,這就是蔡邕讀書臺。讀書臺上樹木蔥郁,草棘茂盛,約有六七十畝面積,山頭松竹間立,雜樹生花,蔓草沒徑,但仍有一塊平地,竹叢中有房基墻腳遺存。西邊山腳處,有溧陽市文物保護點的碑石。”聽了當地朋友的介紹,我生了前往謁拜之心。
在溧陽,流傳著關于蔡邕的許多傳說。?特別是蔡邕與焦尾琴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蔡邕為官正直,據說有次給漢靈帝上密奏彈劾同僚,無從考證靈帝是故意還是無意,竟然讓奏章被官員偷看了,致使事情泄漏,蔡邕遭報復,全家被流放至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并且“不得因赦令而免罪”。仇家打發刺客刺殺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義感動,放過了蔡氏全家。對方不死心,又賄賂有關官員毒害蔡邕,受賄的人反而提醒蔡邕,要他小心。終究,靈帝還是愛憐蔡邕才高,正逢次年大赦,于是赦免蔡邕。
蔡邕正準備啟程回鄉,太守王智為他送行。酒喝足后,王智起舞勸蔡邕,蔡邕不理他。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來很驕矜,丟了面子為賓客所嘲笑,就破口大罵蔡邕:“罪犯也敢輕侮我!”于是密告蔡邕心懷舊怨,誹謗朝廷。蔡邕盡管才高,但不知是不是曲高和寡,總之,靈帝寵幸的人也全都誣陷他,蔡邕知道這一次恐怕又無法幸免了,于是帶著一家老小,連夜逃往溧陽,一待就是12年。
據說蔡邕攜全家避亂隱居溧陽后,山村里就經常響起瑯瑯書聲和琤琤琴聲。村民們逢有節日嫁娶,都請他寫字。某日天氣晴好,蔡邕與女兒文姬正在讀書,驀然聽到鄰居灶膛中大段的柴火燃燒后發出清脆的噼啪聲,精通音律的蔡邕對女兒說:“這是塊做琴的好料啊!燒掉太可惜,我們趕緊把它救出來吧!”兩人急忙跑到鄰居家,澆滅了那段燒著了的青桐木,搬至家中,制成一端已燒焦的古琴,終成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
公元192年,董卓被誅殺,先前因才氣受到董卓禮遇的蔡邕,在司徒王允面前,不知不覺說起董卓來,并為之嘆息。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說:“董卓是國家的大賊,差點傾覆了漢室。你作為臣子,應該一同憤恨,但你卻想著自己受到的禮遇,忘記了操守!現在上天誅殺了有罪的人,你反而為他感到傷痛,這難道不是和他一同作為逆賊嗎?”并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
蔡邕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期繼續完成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但沒成,六十歲的蔡邕被王允結束了生命。
關于焦尾琴是否真有其事,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傳說中,焦尾琴撥響的是中國知識分子正直、擔當、仁愛的精神,溧陽城被賦予了精神高地、心靈家園的意象。
時代洪流滾滾向前,歷史的琴弦會不斷被奏出不同的強音,但這種人類共有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會一直照耀著我們的現實生活。
2
李白一生來過溧陽三次。他為了一個壯美的傳說而來。這個傳說講了一個男人在逃亡路上遇到的人性拷問。李白從這種人性拷問中體驗到了人類精神的光輝,這才是他溧陽之行的魅力。
故事里的逃亡者是伍子胥。他的父親和哥哥在楚國為官,被人陷害,讓楚平王殺了。伍子胥為活命,從楚國逃往宋國,再經宋國逃往鄭國,然后又逃往陳國,一路追殺不斷。
經過陳國的昭關(今安徽含山)時,城里貼滿了通緝令,出不了城的他一夜間急得白發滿頭。后來,名醫扁鵲的學生找來一個長得像伍子胥的人,扮作其模樣以吸引守城官兵的注意,伍子胥才得以脫身。
出安徽,伍子胥直奔吳國借兵,從金陵經溧陽到宜興,欲從宜興抵吳國(今蘇州)。
行至溧陽的溧水河北岸,前面出現岔路,哪條路才是往宜興的呢?正當他進退無措時,看到正在河邊浣紗的姑娘和她身邊漿洗衣服的糨糊桶。
他前去問路,并乞求姑娘把這桶糨糊給自己充饑。姑娘照做。吃完,伍子胥上馬前對姑娘說,追兵在后,你一定不能說出我的去向。姑娘點頭。走了幾步,復回頭再次叮囑:萬萬不可說啊。
諸多后人不理解伍子胥一堂堂男子漢此時的優柔寡斷、反反復復,與伍子胥相隔一千多年的李白卻能理解,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就是儒家文化所追求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有這種理想,伍子胥做了吳國的大夫后,赤膽忠心輔助吳王夫差,力勸夫差不要上越國的當,直到被夫差逼死前,仍堅持對逼其死的夫差說,那就把我的眼睛剜下來掛在吳國的城門上吧,好讓我親眼看到越國怎樣兇殘地滅亡我們吳國!
李白除了以一腔知識分子的赤子情懷,觸摸到伍子胥與自己共同的情感密碼之外,還因為他第一次來溧陽時,正處于人生不得志之時。他得罪了京城權貴,連一向對他青睞的玄宗皇帝都不待見他了,給了他一袋金子,讓他速速離開京城。李白懂伍子胥的憤懣、悲愴和孤獨,也理解他為何對姑娘反復囑咐。伍子胥一路逃亡,看到了太多的背叛和世態炎涼,驚弓之鳥一樣的環境,怎么能造就英雄情懷啊。
但歷史注定,鑄就鋼鐵一樣的英雄,必定賦予他帶血的柔情。就在伍子胥轉身的瞬間,姑娘抱著石頭自沉于溧水河中。
伍子胥呆住,感傷不已,咬破手指,在石頭上寫了二十個字: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后,千金報德!字寫完,怕追兵看到,用土蓋住。
我曾把這個傳說講給身邊好多人聽過。結果,有人說,這姑娘心眼太實,怎么會去死呢。有人說,會不會是伍子胥殺人滅口?
我沉默了。在一個價值觀多元的社會,人們有理由從多種角度解讀歷史,可兩千多年下來,人們自覺地選擇相信這個美好的故事,并代代相傳。為什么?
我的理解是:看見并且信任他人美好的精神品質,是一個民族繁衍昌盛綿延千秋萬代的密碼所在。溧陽人民世世代代都以這個傳說中的史貞女為榮,以忠誠信義為溧陽人的精神品質。
后來,伍子胥做了吳國的大夫。公元前506年,他帶兵攻打楚國,得勝歸來,實現當初立下的報恩誓言。他尋不到史貞女的家,就把從楚王宮里繳獲來的千金投入她當年沉河的地方。有人說,千金小姐的稱謂就緣于此。
李白到達溧陽后,為史貞女寫了首詩,刻在石碑上。現在這塊碑仍立在溧陽南渡鎮的溧水河邊,年年有史家后人來祭拜。
明了歷史,才能理解山水,看懂風景。當我們也像當年的李白一樣奔赴溧陽,在南山竹海的清香里,在天目湖畔的微風中,體驗到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仍照耀著現代人的生活。那既是一種精神價值尺度,也是滋養我們的道德溫情。
有人說,溧陽是一座有情有義之城。蔡邕在此避難十二年,伍子胥在這里獲得舍命相救之恩,李白在這里尋得精神慰藉,這些人給溧陽留下的,也不僅僅是傳說。
溧陽前前后后出過2位狀元、2位榜眼、3位探花,186位進士,其中官至宰相的就有3人;狀元閣里擺放著一本特別的花名冊,記錄著新中國成立以來,被高等院校錄取的溧陽籍學子的名字,其中有十余位院士。近年來,溧陽經濟快速發展,大批企業家脫穎而出,他們回報桑梓故園,造福故里鄉親。這是現代社會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溧陽自古而來的文風浸染過的仁山智水對后世的澤被。
沐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