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時候很喜歡唱一首兒歌:“小豬吃得飽飽,閉著眼睛睡覺,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搖搖,呼嚕嚕嚕嚕……”后來女兒去外婆家,第一次看到小豬,立刻喜歡上了,覺得它和兒歌里唱的一樣可愛。
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說明文,說豬渾身是寶:豬肉可以吃,豬皮可以做皮鞋,豬毛可以做刷子……但生活中,我們常常用豬來罵人,“蠢如鹿豕”,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蠢笨如豬。其實豬的智商相當于3-5歲的兒童,在動物界能排到前十。《西游記》里的豬八戒就很會耍小聰明,《小豬佩奇》里的佩奇機靈、聰明、可愛,是一只很受歡迎的小豬。
現實中的豬也是這樣。
我小時候,農村家家養豬。有一年,我們家養了一頭黑豬和一頭白豬。黑豬老實,吃過睡,睡過吃,父親喜歡。白豬可太頑皮了,吃飽后就用嘴巴拱豬圈,因為這個沒少挨打,鼻子上還被上了兩個用鉛絲做成的扣子。再長大點越發聰明,會用嘴拱開豬圈的圍欄鉆出去,跑到菜地里亂跑亂踩,啃沒熟的玉米,拱山芋秧。父親氣得直跺腳,發狠要治理它,請人把豬圈加固了。結果,白豬又找到新的“越獄方式”——跳圈,跑到鄰居的莊稼地里搞破壞,父親只得上門賠禮道歉。白豬又挨了一頓打。可我那時候覺得白豬有反抗精神,可愛,喜歡它,而且它也很委屈,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喂食不及時,它餓急了才跑出來找吃的。
豬平時吃的是剩飯水和豬草拌糠。孩子們放學后,會被大人安排去打豬草。傍晚,莊稼地旁邊,溝河渠道旁,到處是打豬草的孩子,挎著草籃,拿著鐮刀,甭提多自由多開心了,就像黃梅戲《打豬草》里唱得那么歡歡喜喜。
我們家,喂豬這個重擔落在我身上。放學后,我先挎著籃子去割山芋藤,回家切碎,和米糠、麥麩攪拌,在一個小缸里兌好,然后用一個大瓷盆端到豬圈旁邊,倒在豬槽里。我人小瓷盆大,每次端著滿滿一大盆的豬食,看著都累。母親讓我少舀點,多跑幾趟,我不想來回跑,喂過豬才可以看書寫作業,當然想快一點啦!媽媽說我是“懶漢做事一趟擔”,但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冬天豬是最開心的,因為有山芋吃。家里一般幾天就會烀一鍋山芋,賣相好的人吃,賣相差的搗碎、攪拌后給豬吃。熟山芋甜、面,豬愛吃,我也很樂意喂,有時候豬食冷了,就兌上水,燒把火加熱一下,讓豬吃著溫一些,肯消化。快到年底了,豬長大了,可以賣錢了。豬是一家人的希望,是孩子們的期盼,新衣新鞋,鞭炮玩具,種子化肥農藥都等著呢。
到了那天,父母親趕著白豬和黑豬去食品站,賣了個好價錢,白豬還多賣了幾十塊。那年,家里每人都添了新衣服。
現在,村里很難看到豬,大家都不養了。一是豬糞便污染環境,二是養豬成本高,豬吃飼料要花錢買,畢竟,現在哪里有孩子去打豬草的?
現在的豬都在養豬場規模化養殖。以前一家養一兩頭豬,一年出欄,現在的豬半年就可以出欄了。規模化養豬場環境整潔,豬舍干凈,養殖人員技術精湛,防疫工作到位,圍欄結實,調皮的豬也出不來,也不想出來,因為那里“衣食無憂”。
看到養殖場的豬,不由得又哼起這首兒歌:“小豬吃得飽飽,閉著眼睛睡覺,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搖搖,呼嚕嚕嚕嚕……”
劉水芹:耕耘在黑土地的園丁,愛與兒童在一起。喜歡讀書,文章散見各類報刊。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