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近期,杭州“六小龍”的崛起成為浙江民企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標志性成果。該成績的取得不僅源于企業技術突破的微觀動力,更得益于浙江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的戰略布局。通過重構科創型人才、數字技術、數據資源等新型生產力要素,浙江以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催化劑,形成協同創新的生態化發展范式。本文圍繞新型勞動者、先進勞動工具、現代勞動資料等3類要素及其組合優化等維度,通過剖析杭州“六小龍”等的創新實踐,提煉浙江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實現路徑。
1 新型勞動者躍遷:催生科創型人才“基因革命”
在數字經濟時代,勞動者從傳統體力執行者升級為“技術+商業”雙核驅動的科創型人才。杭州“六小龍”的崛起,本質是對“人”這一核心要素的重構。浙江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為抓手,打破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的壁壘,形成“高校—科創平臺—企業—產業鏈”貫通的人才供給模式。
一是教科人一體化改革構建創新人才生態。杭州高新區、城西科創大走廊集聚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等高能級平臺,與深度求索、宇樹科技、強腦科技、靈伴科技等形成“學術極核—產業平臺—企業群落”的共生系統,成為科技創新人才的“蓄水池”。通過“雙聘制”推動人才跨界流動,即高校教授擔任企業“產業教授”,企業工程師講授前沿技術反哺高校,形成“學術—產業”雙向賦能。
二是產學研創一體化打通技術轉化通道。在技術轉化領域,浙江以高能級科創平臺為樞紐,推動產學研創深度融合。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等平臺加速腦機接口、量子計算等技術產業化,強腦科技的智能仿生手技術依托實驗室成果加速產業化。浙江首創“先試用、后轉化”機制,企業可免費試用高校專利技術,確認價值后再付費轉化。2021—2023年,浙江科技成果轉化總指數年均增長率達19.60%,推動形成了“實驗室創新—產業驗證—市場反饋”的閉環生態。
三是服務型政府的制度創新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浙江踐行“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理念,提供“店小二”式政府服務,通過“浙里辦”平臺實現人才落戶、創業補貼等事務“一站式”辦理。2015年,杭州率先推出了“創新創業新天堂”計劃,持續優化青年創新創業生態政策,圍繞智能物聯等五大產業生態圈以及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低空經濟、合成生物等5個未來產業,為青年差異化發展提供路徑。
2 先進勞動工具創新:未來工廠與產業集群“深度融合”
未來工廠與產業集群不僅是新型勞動工具,更是創新生態的智能基座,通過重構勞動工具形態,推動制造業從傳統生產向智能化、協同化躍遷。當下,浙江正統籌推進“315”科技創新體系構建與“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推動未來工廠與產業集群深度融合,加快產業鏈的數字躍遷。
一是智能制造與自動化改造。在智能制造領域,杭州科技企業以軟硬協同驅動技術變革。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等產品被廣泛應用于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危險作業場景,為工業現代化轉型帶來變革的可能。群核科技則以全球最大的3D空間數據庫為基礎,通過AI生成裝修方案并直連工廠生產線,實現“設計即生產”,將算力成本降到行業水平的1/10。
二是未來工廠模式顛覆傳統制造邏輯。浙江聚焦數實融合,深入實施“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構建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機器人智造,浙江率先在2017年提出了“機器人+”行動計劃,搶先布局機器人賽道,并在2024年出臺了《浙江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現在,浙江已擁有相關核心企業79家,著力推動機器人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三是產業集群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依托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等高能級科創平臺,構建優勢產業核心集群。依托以深度求索等為代表的AI和芯片企業,浙江構建了AI與芯片研發產業鏈,形成了完整的上游算力+算法+數據的產業體系。依托良渚實驗室、西湖大學等機構引領浙江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結合本地高端制造業,推動精準醫療、腦機接口等技術商業化。
四是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突破地理邊界。浙江不僅推動產業集群本地化發展,還通過區域協同形成城市群聯動創新模式。杭州聚焦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依托城西科創大走廊集聚海康威視等頭部企業;寧波錨定新能源與智能交通,打造“電池研發—整車制造—港口智慧化”全鏈生態;溫州瞄準生命健康與醫療器械,深耕眼健康細分賽道,推進產學研醫集群化發展。“本地深耕—區域聯動—全球輻射”模式,使浙江從“制造基地”向“創新策源地”轉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范本。
3 現代勞動資料匯聚:釋放數據要素價值“裂變效應”
數據要素的活躍,標志著勞動資料從傳統土地、原材料向數字化生產資料的轉變,并成為驅動浙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數據要素的裂變效應正重塑著浙江的產業生態,浙江民營企業在“數字沃土”中孕育出全球競爭力。
一是AI大模型與數據智能推動產業升級。以AI大模型為引擎,數據智能正在重構產業邏輯。深度求索通過自主研發的DeepSeek-V3大模型,以其開源模式推動了人工智能領域創新生態的深刻變革,帶領走出了一條產學研協同升級、人工智能標準研制、AI技術產業化落地的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游戲科學則依托數據智能優化游戲研發流程,通過AI加速渲染與物理仿真技術縮短開發周期,成為全球游戲工業的標桿案例。
二是政府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浙江依托DeepSeek等數據要素擁有者和杭州數據交易所等管理組織,構建“算法開源社區—算力交易平臺—數據要素市場”三位一體的全球AI生態中樞。據統計,從啟動“中國數谷”建設至2024年8月底,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杭州數據交易所累計上架數據產品2 510個,注冊數商1 553家,累計登記交易金額44.6億元。
三是數據要素驅動企業創新。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不僅依賴于技術突破,更在于其與商業模式、組織形態的深度耦合。浙江企業正通過“數據—算法—場景”閉環重構創新邏輯。云深處科技研發的“絕影X30”機器人依托海量工業場景數據訓練,在新加坡電力隧道完成全球首個全自主巡檢任務;強腦科技基于海量腦電數據樣本,開發出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康復方案,其智能仿生手實現技術國產化,打破了歐美企業的長期壟斷。
4 數字浙江賦能營商環境:要素優化組合“催化劑”
浙江以制度創新為紐帶,通過數字政務、資本賦能與精準服務,使營商環境從“要素堆砌”轉向“生態共生”。由于數字政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耐心資本支撐長期研發、柔性政策包容試錯風險,創新要素得以在更低摩擦系數的環境中自由組合,進而催生出杭州“六小龍”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民營科技企業。
一是數字政務提升行政效能。浙江依托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以數字化改革為總抓手,持續迭代升級“浙里辦”,全力打造面向群眾、面向企業辦事的總入口,助力浙江全面建成“掌上辦事之省”。特別是在企業綜合服務專區,從“政策計算器”的智能匹配到“企業碼”的全場景應用,不斷提高企業政策覆蓋率,讓普惠政策落到萬千企業。
二是資本生態激發創新活力。為支持浙江“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浙江構建“4+1”專項基金群,即通過四大產業集群基金培育重大鏈主型產業項目,通過專精特新母基金支持成長型產業項目,通過科創母基金扶持早期以及未來產業項目,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支持體系。2024年,“4+1”專項基金群出資超200億元,帶動項目投資超1 400億元。
三是服務型政府重塑政企關系。浙江深入推進“小微你好”專項服務行動,為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配備助企服務專員,推動增值化服務直達企業。同時,鼓勵各地通過服務券等方式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購買專業服務。此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通過推出40余項關聯性強、辦事需求大、辦事頻率高的“一件事”集成服務,由“多部門跑腿”變為“一站式服務”,顯著提升政務服務效率,重塑現代化政企互動邏輯與協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