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官方名稱是“科隆群島”,隸屬厄瓜多爾,位于南美大陸以西1000公里的太平洋。500萬年前火山從太平洋的海底升起,形成十余個島嶼以及周邊眾多的小島和島礁,如群星點綴在赤道附近的茫茫大海上。這里是赤道暖流和來自遙遠的秘魯寒流交匯的地方,正是這富饒而又洋溢著生命力的大海,維系著世界上最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這些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之所以為世人所矚目,是因為一位改變了人類對自然認知的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群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4年,我又一次踏上加拉帕戈斯群島,在這座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室”里追尋神奇的動物。
我們的航行從群島最南端的西班牙島開啟。加拉帕戈斯每個島的年齡都不相同,西班牙島和最東部的圣克里斯托瓦爾島是500萬年前形成的,而最西部的伊莎貝拉島和費爾南迪納島才不過200萬年的歷史。地貌自然也有很大差別,西部島嶼似乎是地球初生的模樣,火山熔巖四溢后的巖漿凝結讓人不寒而栗,東部島嶼則植被茂盛,暗藏綠洲。
沖鋒艇圍繞著西班牙島巡游,岸邊的礁石上趴著許多海鬣蜥,“哥斯拉”的原型在這里衍生出更漂亮的亞種——“圣誕海鬣蜥”,海鬣蜥的7個亞種之一,它們身上的銹紅色并非發情時才會變成這樣,而是原本就如此。圣誕海鬣蜥和其他海鬣蜥相比,頭更圓,頭頂的骨凸也更為密集。它們和加島上的其他生物一樣,對人毫無防備,有兩只正在礁石上專心干飯,大口吃著海草,完全無視我們的到來。
趴在礁石上曬太陽的海鬣蜥頭戴“小白帽”:海藻里的鹽分很高,海鬣蜥通過腺體把鹽分過濾出來,然后從鼻孔噴射出去,又落回到頭頂上所致。據說只有體型較大、強壯的雄性海鬣蜥才可以屏住呼吸十余分鐘,入海深達10米覓食海草,雌性和體型較小的年幼海鬣蜥基本都在岸邊或者潮間帶尋找海草和海藻。一只紅石蟹正慢慢爬向曬太陽的海鬣蜥,紅黃橙相間的明亮顏色在黑色礁石的襯托下格外醒目。它們會以海鬣蜥皮膚上的死皮和寄生蟲為食,順帶起了清理的作用,同樣和海鬣蜥有伴生關系的還有各種熔巖蜥蜴。
第二天登陸的南廣場島是加拉帕戈斯群島最大的陸鬣蜥群棲息地。這是一個寬僅130米的小島,也是加拉帕戈斯為數不多因地殼隆起而非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之一。這里地勢平坦,除了遍地的海馬齒屬地衣植物,還有許多高大的刺梨仙人掌變種。
南廣場島是眾多獨特動植物的家園。加拉帕戈斯陸鬣蜥隨處可見,它們拖著肥碩的身軀行走在花叢中,眼中只有那嬌艷的黃花。不像海鬣蜥有多達7個亞種,加拉帕戈斯陸鬣蜥屬只有3種:加拉帕戈斯陸鬣蜥、巴靈頓島陸鬣蜥和加拉帕戈斯粉紅陸鬣蜥。這3種陸鬣蜥習性相似,大多分布在各個島的中心干旱地區,遠離海岸。它們白天喜歡在巖石上曬太陽,或者在仙人掌下打瞌睡。由于氣候炎熱干旱,陸鬣蜥的皮膚逐漸變得堅硬粗糙,更有利于保持水分。它們的個頭要比海鬣蜥大很多,體長可以達到一米左右,重達10—13公斤。
第二種陸鬣蜥更為珍稀,僅在圣達菲島才可以見到。圣達菲島的正式名稱是巴靈頓島,以英國海軍上將塞繆爾·巴靈頓的名字命名。也是群島中年代比較古老的島嶼之一,年齡在390萬年左右。我們在巴靈頓灣登陸,一上岸,我就注意到這里的仙人掌特別高大,最高的一株高達12米,那是獨一無二的加島刺梨仙人掌的圣達菲亞種,很多樹齡都有幾百年了。
巨大的仙人掌下,匍匐著和巖石幾乎同樣顏色的巴靈頓陸島陸鬣蜥,沒有加拉帕戈斯陸鬣蜥金黃色的鮮艷外衣,它們的色彩暗淡,是巴靈頓島特有物種。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管理處在上世紀70年代消滅了島上的外來物種——野山羊,天然植被得以恢復,島上不再有威脅到巴靈頓島陸鬣蜥生存的任何外來物種。
有趣的是,巴靈頓島陸鬣蜥是鐵定夠不到高大的仙人掌果實的,守株待兔是唯一的辦法,于是它們便踏踏實實守在樹下,等待食物從天而降。據說它們的聽力很好,可以清楚地分辨出石子落下和仙人掌果落下的聲音,也算一種“捕食技能”吧。
最東端的圣克里斯托瓦爾島是這個群島中最古老的島嶼,是由休眠火山形成的。幾百萬年的滄桑過后,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植被茂盛、道路規整的熱帶小島,而達爾文1835年初次登陸時,把這個炎熱、塵土飛揚的地方形容得如地獄般可怕。圣克里斯托瓦爾島是群島中唯一一個淡水充足的島嶼,因此成了加島首府巴克里索莫雷諾港所在地,也是人口最多的島嶼,大約有5600人居住在島上,從事旅游業、漁業或有限的農業,政府機構也設置在此。這片高地有著豐富的火山土壤,可以種植咖啡等經濟作物,人類定居點與原始棲息地之間的平衡發展在這個島上得以實現。
登島后我們參觀了當地的巨龜保育中心。研究表明,加拉帕戈斯象龜的祖先在大約300萬年前漂流到這里,登陸的第一個島嶼就是圣克里斯托瓦爾島。154萬年前才開始抵達其他島嶼,因此象龜基因是從圣克里斯托瓦爾島分化出去的。保育中心的象龜來自不同的島嶼,由于孵化不久的小龜在野外特別容易受到掠食者的攻擊,需要放在保育中心直到成年。為了使它們日后順利地適應當地環境,這里模擬了各個島嶼的生態環境,處于半自然的放養狀態。
圣克里斯托瓦爾島還是加島唯一一個可以看到3種鰹鳥的地方。然而,向導卻說紅腳鰹鳥已經有很久沒有見到了。這些年氣候變暖,海水溫度也在上升,導致很多海鳥都不見了蹤影。求偶季尚未開始,藍腳鰹鳥還沒有準備好跳“魔幻求偶舞”,這些遺憾都讓下次的加島旅行有了更好的理由吧。
伊甸島是一座從海中伸出來的火山錐,在清澈的淺水中,加拉帕戈斯綠海龜、鰩魚和一些友好的礁鯊游弋其間。白日里,我們拍到海水中斑點鷹鰩的交配,夜間,被船上的燈光吸引而來的礁鯊竟然多達200多條,它們圍著船追逐捕捉著一種飛魚。我們趴在船舷邊津津有味地欣賞著,贊嘆著加島神奇的日與夜。
行程在莫斯克拉島結束,細軟的白沙灘上,我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島上的“土著”——加拉帕戈斯海獅們正慵懶愜意地享受著一天中最涼爽的時刻。無論外界如何風云變幻,它們照睡不誤。日月輪回,島上的生活亙古不變。
當火山熔巖奮力從海底沖出,卻難逃歲月的消磨與擊打,熔巖荒地終變成蔥郁叢林,還有巖礁海岸和細軟沙灘……百萬年前,南美大陸的爬行動物們陰差陽錯地搭乘漂浮物,歷盡艱險流落此地,在長期與世隔絕中,演化出的特有物種,成為這些島嶼真正的主人。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