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施連環爆炸到后續一系列定點清除,以色列對真主黨的打擊可謂犂庭掃穴式的,在短短10余天內,就使真主黨陷入群龍無首、百孔千瘡的狀態。從情報搜集、方案策劃、組織協同到具體實施,一連串行云流水般的行動體現出極高水平,以色列的情報和軍事實力再次讓全世界感到震驚。“尋呼機行動”成功的關鍵是在上游供應鏈環節進行滲透,通過大面積爆炸迅速癱瘓真主黨的指揮系統,為后續打擊創造條件,而這一切全依賴于隱蔽手段,在很多方面都突破了對現有戰爭“界限”的認知,可以說是一場典型的“超限戰”,足以載入人類戰爭史冊。
一是創造性。單單是遠程遙控爆炸,或是將常見通信工具變成“炸彈”,技術上并不困難。但要將這些“炸彈”神不知鬼不覺地精確附著到數千名攻擊對象身上,然后在同一時間遙控引爆,出其不意地制造大規模殺傷,這就需要出色的想象力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連環爆炸案的創意既高明又狠辣,而且史無前例。甚至一些細枝末節上,比如讓尋呼機在爆炸前發出持續蜂鳴,同樣也體現出策劃者所動的腦筋,因為這個小花招會吸引真主黨成員察看尋呼機,爆炸時面部和手指首當其沖,增加了襲擊的致殘效果。
二是精準性。在智能手機全面普及的當下,尋呼機的固定用戶已經是鳳毛麟角。而真主黨之所以反其道行之,目的只是在保障指揮通信的同時提高應對以色列電子偵察的防護能力,因此其使用者基本上都是真主黨中相對重要的人員。而以色列正是借助于此,將這個只占黎巴嫩總人口0.1%的群體輕易甄別出來,然后進行定點清除,有效減少了空襲、安設炸彈等常規暗殺手段造成的附帶傷亡,以高效率的點對點殺傷來實現預定目標。此外,攻擊的時間節點也把握得相當精準,一方面加沙戰事進入尾聲,哈馬斯武裝已無力回天,以軍可以騰出手來向北出擊,另一方面美國大選持續膠著,美方沒有精力顧及以色列的動作。
三是有效性。綜合媒體公開報道,此次攻擊導致3000~4000名真主黨成員受傷,差不多占到其總人數的4%~5%,其中數百人重傷致殘、徹底失去戰斗能力,而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指揮層以及核心骨干成員,對真主黨來說是非常重大的損失。另外,根據沙特透露的一份被以情報部門截獲的真主黨關于2024年9月17日、18日兩輪爆炸的內部報告,死亡人數達到879人,包括131名伊朗人和79名也門人,其中291人是高級指揮官,另有509人失明、2187人截肢、1693人燒傷。這份報告的真實性雖然存疑,但也從側面反映出襲擊后果極其嚴重。如果僅憑常規軍事手段,要想取得如此戰果,至少需要戰役規模的動員和消耗,奮戰數月并付出重大犧牲才能實現,而以色列地面力量在此期間并未踏入黎巴嫩一步,更未有一兵一卒的傷亡,在費效比上可謂十分劃算。
不過,雖然“尋呼機行動”在戰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作為一種“一次性”手段,它對于中東局勢的戰略性影響只能說是聊勝于無,遠期影響則難以預估,而且這一行動附帶了國家形象和信譽的極大損失,不利于鞏固以色列所取得的軍事和政治成果,體現的仍是內塔尼亞胡政府的短期、應激式思維,所導致的后果包括但不局限于:
外交上持續被動 從以方角度看,連環爆炸只是以色列對真主黨武裝的一次特種作戰行動,但將常見通信設備變成群體性殺傷武器,法理、道義上都有超出合理限度之嫌,而且從實際攻擊后果上看,連環爆炸發生在市場、街道和家庭等日常生活場所,影響范圍較大,事實上無法精準區分被攻擊對象是武裝分子還是平民,特別是這種行動由國家層面來組織實施,更加令人不安。聯合國人權事務負責人沃爾克·圖爾克對此發聲譴責,要求禁止這種利用高科技的“先進”作戰方式:“在不知道誰持有目標裝置、襲擊時他們的位置和周圍環境的情況下,同時攻擊數千人,無論他們是平民還是武裝團體成員,這種行為都違反了國際人權法,也違反了國際人道主義法……必須追究下令和實施襲擊之人的責任。”沃爾克強調,國際人道主義法禁止使用誘殺裝置,禁止設計和制造容納爆炸物的看似無害的便攜式物品,因此在尋呼機、對講機中設置爆炸裝置是違法行為。2024年9月20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在安理會發言時也表示:“通過遠程操縱通信工具,發動無差別襲擊,造成大規模平民傷亡,制造社會恐慌,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聞所未聞……襲擊事件手段之殘忍、性質之惡劣令人發指,必須予以最強烈的譴責。”果然,以色列隨后在外交上遭遇了一系列失敗。9月18日聯大緊急特別會議通過要求以色列結束對巴勒斯坦領土非法占領的提案,共有124票支持、43票棄權,僅有14票反對,且反對票中除美國、匈牙利、阿根廷、捷克之外,都是一些戰略價值微薄的小國,這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觀點,法國、土耳其更是明確提出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無疑使得以色列的勝利大打折扣。
引發地區長期動蕩 以色列對真主黨和“新月聯盟”的系統性打擊,觸動了伊朗的底線,讓后者無法再置身事外。2024年10月2日凌晨,伊朗革命衛隊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襲擊,共發射近180枚中程彈道導彈,以色列全境拉響防空警報,首都特拉維夫、南部城市貝爾謝巴及北部的海法多處被擊中,特爾諾夫空軍基地也遭到打擊。而此前,以色列已經在與真主黨、哈馬斯、也門胡塞武裝以及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什葉派民兵組織多條戰線上同時作戰,雙方冤冤相報、往復循環,難有終結之時。就“尋呼機行動”而言,盡管成果是壓倒性的,但真主黨的組織體系并未完全瓦解,仍然是一支人數眾多、擁有重武器的武裝組織,其攻擊性、破壞性不能低估。同時真主黨在黎巴嫩苦心經營40多年,有著相對完備的防御設施和龐大的人員基礎,很難通過“有限打擊”徹底摧毀,10月份以來以色列在黎南部的艱難推進和巨大傷亡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如果提升到全面戰爭層次,以色列則很難避免重蹈1982年、2006年的覆轍,將黎巴嫩卷入新的內戰,甚至演變成更大規模的對伊朗及其仆從者的戰爭,導致沖突持續外溢擴大,徹底引燃中東“火藥桶”。
影響和破壞全球供應鏈 從渠道和手段上來說,“尋呼機行動”是一起典型的供應鏈滲透及污染事件。《華盛頓郵報》引用美國智庫專家阿爾佩洛維奇的話:“(該事件)可能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實體供應鏈攻擊”。“棱鏡門”曝光者、原美國國家安全局承包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表示,這一事件“讓世界上每個人都變得更不安全了”。他強調,如果有一天蘋果手機出廠時也塞滿爆炸物,“媒體就會更快明白(以色列)今天制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可怕先例。沒有什么可為此辯解,這就是犯罪”。這一事件也引發了普通民眾對于消費電子設備安全性的懷疑,對于本就處于困境的經濟全球化帶來新的打擊。從短期看,將對亞洲乃至全球的電子產業帶來一定沖擊,部分需求將轉向本土供應商或者其他“政治安全”的供應商;從長期看,將會引發各國對全球性供應鏈的猜疑,而這種猜疑一旦形成就難以打破,結果是各國紛紛優先扶持本土電子產業,全球分工體系建設將遭受重大阻礙。此外,供應鏈安全將再度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但在全球貿易不平衡的大背景下,這很容易成為不同國家相互指責及限制彼此產品進口的理由。
2024年10月16日,哈馬斯政治局主席、加沙地帶領導人葉海亞·辛瓦爾在南部城市拉法被以軍打死,同時北部的賈巴利亞也升起白旗,原本被認為短期內無法再有顯著表現的“加沙泥淖”突然出現轉折,巴以、黎以局勢預計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即使以色列控制了加沙走廊,也只意味著在這一帶的軍事行動規模逐漸縮小,仍有人質危機需要解決。而“尋呼機行動”及其后續行動的開展,本質是內塔尼亞胡政府謀求與真主黨的對抗升級,進而對伊朗強硬施壓,以便獲得一些讓以色列民眾有所感受的戰果,一旦作戰停止,內塔尼亞胡個人政治生涯就會遇到大麻煩,因此短期內絕不會放棄以黎邊境這個新戰場。因此,最大的可能是當前的主要戰場一分為二,以色列還要付出更多軍事、經濟與輿論成本,哈馬斯與真主黨會被嚴重削弱,但不會消失,兩場戰爭都難以實現預期目標。在這場多方沖突中,只要沒有人主動妥協,危機就會持續。
總體來看,中東局勢仍然會向著更不穩定的方向發展。(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