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后,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啟2025年首次出訪。
2025年以來,中國元首外交活動精彩紛呈、成果豐碩。2月,習近平出席亞冬會開幕式,拉開了今年主場外交的序幕。此外,習近平預定開展數起重要外訪。
這一年里,中方還將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舉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與周邊國家攜手同行、同“全球南方”國家共謀振興、引領中歐關系發展、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同世界雙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新篇章正在書寫。
“‘遠親不如近鄰?!@是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的一個樸素的生活道理?!绷暯皆@樣道出相鄰國家的相處之道。
2013年10月,在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強調“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
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從客觀角度看,中國的周邊環境在所有大國中最為復雜。陸地鄰國多達14個,海上鄰國也有8個。周邊不僅是中國必爭必保必穩之地,也是新形勢下運籌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正因如此,中國始終將周邊外交視為對外工作的優先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的周邊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目前,中國已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同周邊25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成為18國的最大貿易伙伴。
進入2025年,中國迎來了周邊國家領導人和高層的訪華熱潮。春節后首次主場外交,就有多位亞洲國家領導人和高層齊聚哈爾濱亞冬會,文萊蘇丹哈桑納爾、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泰國總理佩通坦、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等應邀訪華并出席開幕式。3月以來,老撾外長通沙萬、哈薩克斯坦第一副總理斯克利亞爾、泰國公主詩琳通等領導人和高層也到訪中國。
此外,中國與周邊國家深化發展融合方面“捷報頻傳”。
3月24日,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特別聯委會以視頻方式舉行。中國、東盟十國主管部門和東盟秘書處官員出席會議。雙方積極推動解決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的剩余事項,同意盡快完成文本法律審核工作,為簽署議定書做好準備。
4月10日,上合組織成員國投資促進工作組第九次會議在天津順利召開,會上涉及8個國家的18個項目簽約,金額總計47.95億元。
同日,在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磨憨鐵路口岸,一列載有1600噸老撾大宗商品的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經此順利入境。昆明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經中老鐵路進出口貨物150.8萬噸、貨值4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17.5%。
4月8日至9日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指出,中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
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周方銀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稱,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后不久,習近平主席即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并作為2025年首次出訪的目的地,體現出對周邊國家高度重視,也再次印證東南亞在中國周邊外交中的優先地位。
周方銀特別指出,此次出訪發生在特朗普政府推動所謂的“對等關稅”,向世界各國普遍施加貿易壓力、世界各國的經濟環境面臨更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通過加強與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與戰略對接,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簽署,促進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的合作,將增強本地區國家應對國際形勢變化與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不確定性的能力,使區域合作繼續保持向前推進的動力。
在高飛看來,特朗普政府發起的“關稅戰”,實際上給世界帶來了經貿關系緊張、地緣政治緊張、人與環境關系緊張的三重危機。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堅持將周邊外交置于優先位置,意義尤為重大。一方面,通過外交理念上與周邊國家取得共識,可以為地區穩定與發展注入正能量;另一方面,周邊的繁榮與穩定不僅對中國自身的和平發展至關重要,也在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習近平主席的此次出訪,是元首外交在國際大變局中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在周邊地區的戰略合作空間,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新動能?!备唢w說。
從東盟到“全球南方”,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合作的積極效應正不斷顯現。事實上,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不僅是東盟核心成員國,也是“全球南方”的關鍵力量。
今年1月,印尼、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哈薩克斯坦、泰國、古巴、烏干達、馬來西亞和烏茲別克斯坦等9個國家正式成為金磚國家伙伴國?!按蠼鸫u合作”范圍更廣,代表性更足,也意味著未來金磚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聲音將更加響亮。
3月,全球南方金融家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和媒體、企業、研究機構代表出席。論壇期間發布了《全球南方金融家2025北京共識》,探討“全球南方”國家金融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共商“全球南方”金融業在促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推動全球治理變革中發揮的作用,共繪“全球南方”金融合作新藍圖,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南方貢獻”。
周方銀認為,“全球南方”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集合體,其群體性崛起正在深刻改變國際格局。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全球南方”經濟體量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改變了國際體系中的力量對比,使其成為國際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全球南方”建立了包括金磚合作、上海合作組織等在內的一系列合作機制,在全球治理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打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治理體系;“全球南方”在全球發展、氣候變化、國際安全、區域合作等領域發出自身的聲音,打破西方國家對國際規則的壟斷,使國際規則體系能夠更好地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與關切;“全球南方”國家探索多樣化的現代化道路,打破“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單一敘事,并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今年,“全球南方”的團結之聲將繼續唱響。中國擔任上合組織主席國,將在天津主辦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南非擔任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成為首個擔任G20輪值主席國的非洲國家;巴西擔任金磚國家主席國,將圍繞加強“全球南方”合作和推進全球治理改革兩大主線開展工作。
作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員和核心力量,中國作用舉足輕重。周方銀表示,中國是“全球南方”國家中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本身有助于進一步壯大“全球南方”的力量;中國積極構建“全球南方”國家合作的機制化平臺,推動金磚擴員,通過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拉共體論壇等形成“全球南方”多層次的合作體系;中國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全球公共產品,通過南南合作推動“全球南方”國家的共同發展;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程,在全球治理領域作出重要的貢獻;中國在國際熱點問題上積極勸和促談,在動蕩變革的國際背景下,發揮著安全穩定器的作用。
高飛則認為,在當前國際格局動蕩、“新冷戰”思維抬頭的背景下,堅持發展導向不僅是“全球南方”的共同訴求,也應成為世界所有國家的共同追求。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發展到什么階段,始終是“全球南方”的一員,始終把發展作為國家使命和價值導向。中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南方”合作,既契合自身國家發展的經驗,也展現負責任的大國擔當。在推動全球包容性增長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將持續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2025年春天,中歐高層交往密集展開。
3月底,意大利參議院議長拉魯薩、葡萄牙國務部長兼外長蘭熱爾、法國外交部長巴羅以及歐盟委員會貿易與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陸續訪華。4月10日至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隔不到一年再度訪問中國。這也是他三年時間內三度訪華。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桑切斯時指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多重風險挑戰疊加,各國唯有團結協作,才能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
習近平還指出,中國一直視歐盟為多極世界重要一極,是明確支持歐盟團結發展壯大的主要大國。當前形勢下,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中歐應堅持伙伴定位,堅持開放合作。中方愿同歐方共同慶祝建交50年,推動中歐關系繼往開來,向戰略穩定和相互成就的方向發展,更好造福中歐人民和國際社會。
桑切斯表示,中國是歐盟重要合作伙伴,西班牙始終支持歐中關系穩定發展。歐方堅持開放自由貿易,致力于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加征關稅。貿易戰不會有贏家。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西班牙和歐盟愿與中方加強溝通協作,維護國際貿易秩序,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貧困等挑戰,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稱,歐洲正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階段,內部面臨政治右傾、經濟疲軟、社會分裂等壓力,外部則需應對“特朗普2.0”帶來的安全、貿易與價值觀的三重沖擊。在俄烏沖突、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背刺”和歐盟“去風險”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歐洲戰略自主的訴求與現實能力之間存在落差,促使其對華政策逐漸出現反思,對美關系也面臨信心動搖。
與此同時,歐盟層面也在釋放與中國深化關系的意愿。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期對中歐關系的表述明顯趨于溫和。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她表示與美國新政府接觸是歐盟的優先事項,但同時也表示,歐盟要推動貿易伙伴的多元化。馮德萊恩還談到與中國關系的機遇,稱“現在是時候本著公平和互惠的精神,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平衡的關系”。
盡管中歐在意識形態、發展路徑上存在差異,但雙方仍是多極世界的重要支柱,經濟高度互補,利益緊密交織。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指出,中國和歐盟互為彼此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從建交初期的24億美元增長到了現在的7800億美元。今年一季度,中國對歐盟進出口1.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4%,相當于每分鐘都有超過1000萬元的貿易往來。
2025年以來,除政界互動外,來自歐洲的企業高管也密集訪華。3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40余位外資企業全球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商協會代表參加會見,7位外資企業代表先后發言。此外,多位歐洲企業家出席中國高層發展論壇和博鰲亞洲論壇,體現出對中國市場的持續關注。
丁純表示,今年5月,中歐迎來建交50周年的重要節點,這會給中歐加強合作與協調創造良機。首先,中歐是全面戰略伙伴,維持這一穩定關系對雙方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其次,中歐在支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綠色轉型、數字經濟等方面擁有廣泛共識,合作潛力巨大;即使在電動汽車等領域存在摩擦,雙方仍保持談判溝通,顯示出避免“貿易戰”的共同意愿。
高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03年,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政府發表首份對歐盟政策文件。2014年,中國政府發表第二份對歐盟政策文件,提出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為新時代中歐關系指明了方向。當前,歐洲正面臨政治、安全、經貿、氣候、社會等多重挑戰,在此背景下,雙方迄今已建立的60余個磋商和對話機制,為中歐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4年,中國經濟實現了5%的增長,在主要大國中仍然“一枝獨秀”。4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同比增長5.4%;同時,中國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連續8個季度超10萬億元。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為國家發展和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春節以來,入境游成一大亮點。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冬會開幕式。這場冰雪盛會也讓中國冰雪旅游進一步掀起熱潮。自2024—2025冰雪季開啟以來,從哈爾濱、張家口等北方城市的遼闊雪場,到四川、云南等南方省份的奇幻雪景,中國異彩紛呈的“冰雪世界”吸引著全球各地游客?!暗街袊嫜保蔀橥鈬慰驮诙镜男逻x擇。
線上平臺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入境游門票訂單同比增長180%,入境游酒店訂單同比增長超六成。
入境游火爆的背后,是中國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的務實作為,迄今已對38國單方面免簽,對54國過境免簽延長至240小時。免簽“朋友圈”有望進一步擴容,“打卡中國”將繼續成為國際新風尚。
高飛表示,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都是中國積極主動對世界打開大門、開放市場的重要方式,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當下,釋放了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有助于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聯系,推動全球開放合作和發展繁榮。
今年以來,中方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1月1日,中國—馬爾代夫自貿協定正式生效,最終雙方實現零關稅的產品稅目數和進口額占比都超過95%。3月18日至20日,中國—瑞士自貿協定升級第一輪談判在北京舉行。4月15日至18日,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第十一輪談判也在北京舉行。
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上,一系列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項目接地氣、惠民生,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根發芽,帶動相關產品貿易往來。今年一季度,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為5.26萬億元,同比增長2.2%,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占中國外貿比重提升至51.1%。
3月以來,從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到第5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一批批跨國企業高管來到中國,近距離感受中國經濟迸發的新意,更加堅定地選擇與中國市場相向而行。
3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強調,多邊主義是解決世界面臨困難挑戰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致力于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在維護世界經濟秩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承擔著重要責任。我們要攜手同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丁純表示,外界曾擔心“雙循環”戰略會削弱中國的對外開放,實際上,中國不僅沒有關上大門,反而在持續擴大開放。近期出臺的鼓勵汽車消費政策,不僅支持國產車,也惠及外資車企,釋放出公平、開放的明確信號。面對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中國堅持開放,是對自身發展與全球經濟復蘇的雙重助力。在內需與外需“雙輪驅動”下,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有助于穩增長,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和動力。
高飛認為,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中歐班列,再到擴大免簽政策,中國持續擴大開放,不斷釋放互利共贏的信號。這不僅展現出中國對自身經濟韌性的高度自信,也體現出制度層面的包容與開放。在國際體系面臨沖擊的當下,中國以和平發展為外交主張,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同時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實實在在的方式為百年變局中的世界貢獻了信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