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至今已有十年,做好大運河文物價值闡釋和保護利用的文章,傳承好、保護好、活化利用好地方文物資源,有利于講好新時代大運河故事。文章以遺產價值闡釋和保護利用關系研究為切入點,在深刻闡釋大運河南旺樞紐文物的資源價值的基礎上,探索“文物+”的遺產保護利用路徑。
關鍵詞:世界文化遺產;價值闡釋;保護利用;大運河南旺樞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7.042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研究背景
關于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源價值闡釋與保護利用背景,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一是國家戰略需要。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邁入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階段。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進行了系統性的論述,指導了各地更好地開展遺產的價值闡釋和保護利用工作。二是現實工作要求。2024年6月,大運河已成功申遺十周年,過去的十年也是后申遺時代的第一個十年,大運河沿線各地從申遺前的“文化遺產保護”向申遺成功后的“傳承利用發展”轉變。如今第二個十年已順利開啟,如何按照新時代、新思想指導好、處理好遺產保護與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就必須溯本追源,從文物遺產的資源價值繼續深入挖掘,更有效地處理好與大運河保護利用的關系。
綜合來看,保護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是對黨和國家決策部署的堅決執行,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落實,是協調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彰顯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表現。
1.2 研究意義
有著運河“水脊”之稱的大運河南旺樞紐是大運河上的重要一部分,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是第二批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3A級旅游景區、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濟寧市政德教育學院現場教學點。通過研究大運河南旺樞紐,分析闡釋其資源價值,研究保護利用的具體策略,有助于大運河南旺樞紐的建設提檔升級,進一步擦亮“京杭水脊”的響亮名片,再將經驗推廣到大運河沿線各地,有利于推動大運河在新時代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
2 大運河南旺樞紐文物資源及其價值
2.1 大運河南旺樞紐文物資源梳理
位于濟寧市汶上縣的大運河南旺樞紐,是大運河的最高點,成功解決了明清兩朝運河水源缺乏的問題。作為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組成,南旺樞紐的2處河道及7處遺產點被成功列入大運河山東段遺產清單,占據了山東省大運河遺產點總數的半壁江山。
2.1.1 會通河南旺樞紐段
會通河南旺樞紐段流經現梁山縣開河鎮、汶上縣南旺鎮、任城區長溝鎮,河道目前已廢棄,呈遺址狀態。由于明朝初年河道淤塞嚴重,明成祖任命工部尚書宋禮重新開通會通河,重新選址修建了會通河全段最重要的引水工程—南旺樞紐。明朝及以后,南旺樞紐通過不斷完善,為會通河段帶來了穩定水源,多閘的聯動和控制實現了會通河南北段的分水比例定量控制,一直沿用到運河廢棄。
2.1.2 小汶河
明永樂九年(1411),官方為解決南旺樞紐水源問題,在大汶河筑戴村壩修建小汶河引水,使其流向南旺匯入京杭大運河。小汶河長約75公里,明清兩代曾多次進行疏浚治理、維修加固、增建大壩、調節水量。戴村壩至南旺分水口高差較大,約為13米,且水流急,加之大汶河是一條多泥沙河流,因此在小汶河上人為設置了多段迂回曲折的彎道,有效控制水速、泥沙和水量。該河也是彎道代閘技術的代表性河段。
2.1.3 分水龍王廟建筑群
該建筑群始建于明初,至清代不斷增建,位于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汶運交匯口處。建筑群主要包括水明樓、龍王大殿、宋公祠等,是一處集佛、道以及官方和民間祭祀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群。現存7棟古建筑,其余建筑呈現遺址狀態。
2.1.4 運河磚砌河堤
運河磚砌河堤位于南旺樞紐分水口西側,考古調查發現,分水口以西至楊家高頂河道兩側皆有分布,南旺三村以東運河北岸也有發現,長約3公里,是明代建造的南旺樞紐附屬堤岸設施之一。2013年,考古單位通過清理,揭露出部分磚砌河堤,長400余米,寬2米,高1.5米,河底磚上有銘文,為明弘治十年(1497)或其后構筑。
2.1.5 十里閘
十里閘位于汶上縣南旺鎮十里閘村,建在會通河河道上,又稱“南旺下閘”。始建于明代,后又多次重修。十里閘是南旺樞紐節制閘群中最為重要的控制性閘門之一,對進入分水口向南北兩個方向供水的水量進行定量的分配與控制。
2.1.6 柳林閘
柳林閘位于汶上縣南旺鎮柳林村,建在會通河河道上,又稱“南旺上閘”。始建于明代,后多次重修。其作用與十里閘相同。柳林閘也是大運河南旺樞紐節制閘群中最為重要的控制性閘門之一,清代康熙年間的張伯行稱之為“南運第一閘,最關緊要”。
2.1.7 寺前鋪閘
寺前鋪閘位于汶上縣南旺鎮寺前鋪村,又稱“棠林閘”,建在會通河河道上。修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間重修。寺前鋪閘為疊梁閘門,是南旺樞紐節制閘群中控制性閘門之一,是配合十里閘與柳林閘進行水量控制的輔助閘門。
2.1.8 邢通斗門
邢通斗門位于分水口西側,保存狀況較差。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其作用是連接大運河與南旺湖,對運河供水進行季節性調節,汛期排泄運河多余水量入南旺湖,保證了運河的航運暢通。
2.1.9 徐建口斗門
徐建口斗門位于分水口北側2公里的小汶河西岸,始建于明初,溝通連接小汶河與馬踏湖。汛期通過徐建口斗門在水柜中儲存水量,枯水期再通過馬踏湖臨運斗門放水入運河濟運。2008年、2013年考古單位兩次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整個斗門的建造是在河底砸入密集的木樁做基礎,在木樁上平鋪石板,砌筑兩側墩臺立墻,石頭間用鐵鋦扣連接,堅固結實。
2.2 大運河南旺樞紐文物資源價值闡釋
2.2.1 歷史價值
南旺樞紐是大運河最關鍵的一處水利樞紐,其遺產承載了不同時期的歷史信息,反映了我國古代發展變化的光輝歷程,在近600年的時間里見證了中國物質文化的南北交流。現存的河道、閘體、斗門等水工設施也是元代至明清漕運史的直接見證,為研究中國古代水工、漕運史等提供了重要研究依據。
2.2.2 藝術價值
南旺樞紐是我國古人因地制宜、巧妙改造自然而修建的水利工程,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一是工程藝術價值,其巧妙改造自然的泉源、大汶河、小汶河等,為南旺樞紐的水源、輸水工程等形成了豐富多樣又緊密相關的整體景觀,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建筑類型的杰出范例,是農業文明時期河工水利工程的集大成者。二是文化藝術價值,宋禮、白英治水的故事成為一段歷史佳話,分水龍王廟的故事以及與南旺樞紐相關的其他歷史故事等廣為流傳,與民間文學、民間武術、地方戲曲、書法繪畫等不斷融合,成為地方文化的代表。
2.2.3 科學價值
南旺樞紐的科學價值體現在通過筑壩導汶、分水濟運成功解決了京杭大運河水源缺乏及穿越運河“水脊”的難題,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者高超的、科學的規劃思想理念。南旺樞紐這項龐大而完整的系統工程,以其歷史延續性和卓越的技術成就,代表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2.2.4 社會價值
南旺樞紐除保證大運河500余年暢通外,也為南北沿岸城市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帶來巨大的交流和促進作用,孕育了沿岸獨特的民俗風情。在當代,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的成功打造,使南旺成為汶上縣、濟寧市乃至輻射周邊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歷史文化知識、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黨員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場所。
3 大運河南旺樞紐遺產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在各級文物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和地方政府部門的具體實施下,汶上縣對大運河南旺樞紐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申遺前重點實施了部分河道環境整治、重要遺產點的考古發掘、分水龍王廟現存古建筑修繕保護以及柳林閘等文物本體的保護工作,建設了大運河南旺樞紐展館。申遺成功后實施了南旺樞紐博物館的加固及數字化展示工程,完善了展陳,提升了景區基礎設施,編制了部分具體保護展示、環境整治等方案,開展了研學旅游、干部政德教育、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等活動。分析來看,其在保護利用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重申報、輕保護”的思想仍在延續。為促成大運河申遺成功,作為大運河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山東省、濟寧市乃至汶上縣為此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大運河南旺樞紐的遺產得到了較好保護和初步展示。但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仍持舊的遺產保護觀念,后續的保護、維修、保養、提升以及人、財、物等方面的配備責任更大、擔子更重。
二是遺產保護的壓力仍然較重。大運河南旺樞紐大部分遺產位于縣域南旺鎮人口聚集區內,由于歷史及現實等多方面原因,大運河、小汶河部分河段河道淤塞嚴重,一些故道被占用,有的被填埋建成了住宅,遺產本體遭到了損害。地方文物主管部門及執法部門力量薄弱,相應的看護、巡查等資金缺乏,以及大運河故道兩岸人口聚居、情況復雜、城鎮化發展快速,給遺產的保護帶來多重壓力。
三是資源價值彰顯力度不夠。世界文化遺產、“北方都江堰”“京杭水脊”等都是南旺樞紐的響亮頭銜,但在資源的傳承利用過程中,各河道、遺產點等仍舊相對孤立,其活化利用形式不夠豐富,讓遺產“活起來”的途徑較為單一,品牌號召力還不夠強。資源的利用與相關產業融合程度不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不足。
四是協調機制不夠完善。南旺樞紐文物保護利用不僅僅是文物部門的職責,還需沿線地區之間、地方部門之間相互協作配合。一方面,沿線地區之間的合作機制不夠完善,溝通協作平臺不夠健全,導致相關信息共享不及時;另一方面,屬地文物、規劃、自然資源、水務、環保等部門間的配合不夠深入,各自為政的現象突出,制約了南旺樞紐整體性的保護利用。
4 大運河南旺樞紐遺產闡釋與保護利用對策
4.1 完善遺產保護利用制度建設
首先,屬地各級政府要嚴格貫徹執行《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壓實各級各部門的責任,守好文物保護底線。其次,要做好規劃編制的文章。由于南旺樞紐現有相關的規劃編制時間較早,部分內容已不太符合當前文物保護利用的要求,因此應該及時調整、更新規劃內容,做好宏觀規劃。最后,汶上縣可出臺一些有關大運河南旺樞紐的規范性文件,明確遺產保護的具體邊界范圍,為文物執法、遺產展示、項目實施等提供便利;也應該加強縣鎮村三級聯動,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將大運河保護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等向群眾廣泛宣傳,營造保護世界遺產的良好氛圍。
4.2 筑牢文物資源保護管理基礎
第一,要夯實大運河文物保護管理基礎工作。完善提升保護管理機構、保護范圍、保護標識、記錄檔案等工作,守牢文物安全的根基。第二,完善大運河南旺樞紐文物巡查機制建設。文物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要求,做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巡查和監測;文物執法部門按照相應要求,做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執法巡查;遺產區屬地鄉鎮(街道)文化站、村級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等,要與縣級文物主管部門、執法部門加強協作互動。第三,要發揮好大運河保護工作議事協調機構的積極作用,壓實部門職責,加強部門聯動,組織、編辦、人社等部門重點做好遺產保護利用專業人才的引進和配備,財政部門做好資金的保障工作,行政審批、自然資源與規劃、交通、水利等各部門做好職責范圍內的配合工作,構建系統化工作體系。
4.3 明確遺產保護利用原則
“挖掘價值、有效利用”是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結合“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黨的二十大精神要求,筆者認為做好大運河南旺樞紐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應該明確以下原則:一是創新保護利用原則。大運河南旺樞紐遺產資源豐富,近十幾年來圍繞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當前亟需引入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到文物保護利用中,如開展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展示、引入衛星監測執法等,深化、細化保護利用的手段。二是實事求是原則。該原則的核心是大運河南旺樞紐保護利用工作要符合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的現實基礎,要尊重文物本身,切忌開展一些浮于表面、不深不實的工程項目。三是服務社會原則。文物本身是由人民共享的,大運河南旺段兩岸的百姓世代聚居于此,因此大運河南旺樞紐的保護利用工作應該融入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實施文物保護、環境整治、景區建設、配套設施提升等工程項目時要注重對遺產地村居的服務與回饋,最大限度地保證群眾與文物和諧共生。
4.4 挖掘遺產資源內涵價值
大運河及沿線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展示悠久傳統文化、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推動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①。基于大運河南旺樞紐所蘊含豐富的歷史、科學、藝術、社會、人文等價值,我們應該多措并舉地深挖遺產背后的資源價值內涵。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濟寧市、汶上縣范圍內的文物、歷史、文化等領域專家人才的作用,宣傳、文旅等部門提供平臺,形成工作機制,為挖掘資源內涵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積極與國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較好的城市交流合作,加大與國內遺產保護專業較強的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引進外部先進理念、經驗做法和專業人才,更好服務于大運河南旺樞紐遺產資源價值內涵的深度挖掘。
4.5 找準遺產保護利用發展定位
當前,我國各地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很高,但存在“炒概念”“趕時髦”等盲目發展的情況,缺少正確的發展理念以及相對清晰的發展思路和策略②。大運河南旺樞紐必須找準遺產保護利用的發展定位,應該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有地域性。遺產的保護利用、展示提升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地方文化的反映,多渠道搜集遺產區當地的歷史、文學、詩詞、繪畫、名人、風俗、地理等內容,以靈活多樣、豐富直觀的展示手段將本地的地域文化展示給廣大游客。二是要有系統性。橫向角度來看,汶上縣政府下屬各相關部門、鎮街要加強聯動,共同謀劃大運河南旺樞紐的文旅融合發展道路;縱向角度來看,汶上縣要積極對接國家、省、市文旅等相關部門,及時獲取最新政策信息,傾聽專家意見建議,把握好遺產保護利用的方向。
4.6 抓好重點工程助推遺產“活起來”
按照“立足實際,謀劃未來”的工作思路,筆者認為應該重點推進以下項目,助推大運河南旺樞紐文旅融合:一要盡快謀劃實施大運河南旺樞紐旅游提升項目,重點圍繞旅游交通、游覽、旅游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游購物、綜合管理、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等八個方面對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行全面提升。二要加快推進大運河南旺樞紐數字化及展示項目,構建遺產數字化展示平臺,開展南旺樞紐遺產三維模型制作,特別是運用“元宇宙”等最新理念打造沉浸式遺產景區體驗,提升南旺樞紐的游客號召力。三是要以分段試點的模式,探索“遺產+旅游+服務地方群眾”的文旅融合道路,重點做好柳林閘示范段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項目、分水口至徐間口斗門段小汶河保護展示與環境整治項目等。
注釋
①錢升華,邵波.大運河天津段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探析[J].城市,2021(6):53-61.
②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