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穎兵畢業于山東的一所普通高校,讀的是交通運輸專業,2015年來到北京,在某機構完成了計算機相關技能的培訓后,入行做了程序員。此后的8年間,他一路跳槽至互聯網大廠,在北京成家、買房,直至2023年年底被裁員。
上有老,下有小,“躺平”不是30多歲的馬穎兵該做的事。辦完離職手續的當晚,馬穎兵就下單買了一臺烤地瓜機。年關將近,這是一個人就能立馬開工的營生。他將賣地瓜的日常片段剪成短視頻,最初只為記錄生活,可“無心插柳柳成蔭”,即便當時“失業賽道”已經開始升溫,“失業程序員擺攤賣烤地瓜”的標簽仍憑著獨一份的戲劇張力,獲得了短視頻平臺推薦系統的青睞。
不過43天后,這個為他贏得了上百萬播放量的烤爐還是被掛上了二手交易平臺。烤地瓜行業門檻低,勞動附加值也低,43天的總利潤僅有1610元。2024年3月,馬穎兵重拾看家本領,開始做軟件外包。最初的兩個月,靠著此前累積的曝光度,不少人通過私信詢價。馬穎兵很清醒,生意場上大家看重的是性價比:“他們知道我是一個失業的互聯網大廠的程序員,迫切需要賺錢養家,報價不會太高。”
原本他以為,相較于需要養員工、交社保的企業,自己接活自己干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可實際上,行業“卷”的程度遠超他的想象。許多外包公司有豐富的項目代碼積累,在一些技術成熟領域,可以直接套用模板批量化生產,報價可低至百元。
這是從零起步的馬穎兵無力匹敵的。市場需求在企業端篩選后,像馬穎兵這樣的個體戶能接到的多是些尚未被模板化的“窄眾”需求。往往接到一二十單咨詢,才可能成交一單。
頭兩個月,馬穎兵成功簽了3單。其中兩單是做外貿網站,另一單是給兒童遙控游戲設備開發軟件。雖然總營業額超過3萬元,但扣除各項成本,剛剛能覆蓋一個人的工費。
“萬事開頭難”,他這樣激勵自己,卻很快發現這已是“新手保護期”的饋贈。單槍匹馬的弊端很快顯現出來。起步階段,短視頻平臺是馬穎兵主要的客戶來源。拿到項目后,為了按期交付,他需要滿負荷開發,投入業務宣傳的精力隨之下降。待舊單完成,新單卻續不上,接下來的兩個月,他都“掛了零”。
那是馬穎兵創業以來最為煎熬的時期。2024年7月5日,他的兒子出生。彼時,距離他被裁已過去大半年,賣烤地瓜加上做軟件外包卻總共只進賬兩三萬元。膨脹的責任感放大了前路迷茫帶來的焦慮。妻子也勸他不要再“瞎折騰”,快去找一份工作。
盡管就業形勢嚴峻,但參考前同事們的境遇,只要降低薪資期待,能忍耐較長的空窗期,總歸是能找到工作的。馬穎兵有過動搖,但斟酌再三,還是不打算走回頭路。“我現在30多歲,相比創業,打工肯定是一條相對容易走的路。可往后走呢?40歲的程序員失業了或許還能再找到工作,45歲時呢?現在容易了,未來可能更難。如果前路并不清晰,不如盡早變道。既然這是當前人生階段應該蹚的一條道,那就坦然些,再堅持堅持,一切都是黎明前的黑暗。”
“雞湯”固然重要,但終究解不了“內憂外患”。改變迫在眉睫。就在兒子出生的那個月,馬穎兵找來合伙人,注冊了公司。此后,他便開始專注于業務拓展,談好項目,再交由合伙人和兼職人員開發。
按他以往的經驗,每1萬的視頻觀看量,大概能產生20個咨詢,然后成交1單。照這個比例,要想業務有所突破,就得維持高曝光率。百萬播放量可遇不可求,短視頻平臺上的“失業賽道”越發擁擠,要打造新的“人設”標簽沖出重圍并不容易。
作為程序員,馬穎兵對平臺的推薦機制有著自己的理解:“每當新內容產生,平臺會首先推送給你的粉絲,再隨機投放給幾個‘非粉用戶’。如果后者進來沒停留幾秒就直接刷走了,平臺可能就不會擴大推送范圍;反之,他們停留的時間較長,平臺就會推送給更多人。”

因此,除了保持高頻的直播和短視頻更新以加強粉絲黏性,他還時常更換直播地點。白天,他會去長城、香山、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這類地標性景點直播,晚上就到附近的夜市。他也會積極向同行學習提升直播間人氣的技巧,每當有人在直播間里點贊或送“小心心”,他就會跑一段或者做幾次開合跳。一番操作后,直播間同時在線的人數多時能有二三十人,單場觀看人次可達一兩千。
對馬穎兵來說,不存在什么脫不下的“長衫”,“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破冰如期而至。從2024年7月底到8月,馬穎兵陸續簽了4單,月度簽單額超過18萬元。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過于興奮。
也有朋友建議馬穎兵,既然是居家辦公、線上攬客,何不搬回老家,讓各項成本降得更低,接項目時也更有價格優勢。恰逢2024年國慶節假期,他和妻子回鄉給兒子辦百日宴,正好可以測試一下回家發展的可行性。然而,一個月下來,咨詢量為1,成交量為0。“回不去的故鄉”是如此具體。
“系統推流通常是本地優先,‘低線城市’的市場需求有限。即便我的視頻幸運地被推到更廣的地域范圍,客戶也傾向于認為大城市的團隊更正規、技術能力更強,而且和異地團隊溝通的成本更高,風險也會更大。”馬穎兵說。
此后,“掛零”雖偶有出現,但他的心態已經平和了不少。當前可能“掛零”了,但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可能在下個月厚積薄發。距離2025年的春節還有一個月時,馬穎兵的小團隊工期已經排滿。
這個一年前還自認為“在職場8年也沒顯現出什么管理才能”的“普通搬磚工”,正成長為一個多面手。“位置決定思維方式嘛,”馬穎兵笑道,“既然被推進這種境況了,就不得不去思考管理細節了。”
如果問他,從這一年的坎坷經歷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什么?馬穎兵提煉出4個字——敢闖敢試。“很多人頭天晚上還有很多好想法,第二天起來卻又麻木地扎入按部就班的軌道,其實是成功還是失敗,只有干了才知道!”
2025年春節前,馬穎兵已經提前完成了2024年夏天定下的50萬元年營業額的“小目標”。但扣除各項成本,再把團隊人員的工資發完,已無多少盈余。如果說“活下去”是創業第一年的關鍵詞,他對2025年則有了更高的期待——營業額翻一番,再擁有一個正式的工位。
那臺在上一個冬季陪伴馬穎兵的烤地瓜機,如今正在北京近郊的一家農家樂繼續發光發熱。2024年夏天,他從轉讓款中拿出十幾元在網上定制了一塊電鍍著公司名稱的不銹鋼牌,將其懸掛在臥室靠窗的那面墻上。冬季,暖陽灑滿了牌匾,溫熱著夢想,積蓄著能量。現在,春天已經來了,翻過一頁,故事步入新的章節。
(莎 庭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25年第3期,本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