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物的消亡并不意味著物品的失敗,而是支持它們存在的那個世界消失了。比如協和式飛機。自從2003年10月它最后一次飛行以來,人們為失去它而發出的悲嘆已經變成了陳詞濫調:它的外觀漂亮而奇特,速度比任何其他商業交通工具都快,性能也更先進,它代表著現代世界的夢想。我們清楚地看到,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能夠實現的事情——3小時之內從倫敦飛行到紐約,現在已經做不到了。
制造協和式飛機的設想來自冷戰。20世紀50年代初,一些英國專家認為,敵軍的一架新型噴氣式轟炸機可以在地面上的任何人將其擊落之前,攜帶武器輕松抵達倫敦。其中一種解決方案是讓超聲速攔截機以3馬赫的速度飛行——這個速度是當時噴氣式轟炸機飛行速度的3倍多。但是,超聲速飛機在民用市場展現了更大的潛力。英國在商用噴氣式飛機方面落后于美國,但在超聲速飛行領域仍可與其一爭高下。讓100名乘客以超聲速飛行,是一個技術先進的社會的大膽夢想。
這個時期的英國航空技術極其卓越,才華橫溢的德國空氣動力學家迪特里希·屈西曼在“二戰”后來到英國,更是讓英國的航空業如虎添翼。科學家們整裝待發。但是,這一項目需要巨額的科研費用,英國政府希望有國際合作伙伴來分攤成本。美國有自己的計劃,婉言謝絕了。幸運的是,法國人對此感興趣且有資源。英法兩國于是達成了一項協議,一位工程師18歲的兒子提出了一個適用于英語和法語兩種語言的名字。于是,在1962年,這個錯綜復雜并且成本高昂的項目啟動了。
協和式飛機在應用科技完成飛行任務方面堪稱典范,但是,在詳細資料被披露后,它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兩國的納稅人都付出了高得離譜的代價——6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也就是說,在整個協和式飛機編隊服役期間,分攤到每一位超聲速飛機乘客頭上的成本是2400美元。相比之下,波音747的研發成本約10億美元,每位乘客僅分攤28美分。此外,飛機在超聲速飛行狀態下會產生音爆,在地面上聽來就是令人恐懼的爆裂聲。它還會耗費大量燃料。票價呢?高到你付不起。
協和式飛機的一切都是奢華的。皇家時裝設計師哈代·埃米斯爵士為空姐設計了制服,款式典雅、剪裁精良;工業設計師雷蒙德·洛伊設計了裝飾著幾何圖案的餐具,立刻成為經典之作,就連藝術家安迪·沃霍爾都鼓勵大家“順手牽羊”,因為“這是收藏家的藏品”;大廚保羅·博古斯設計了菜單,包括松露蛋龍蝦、鴨肝醬和法國精選奶酪等7道大餐。從1976年投入商業飛行開始,它就成了精英階層——搖滾明星、金融家的領地。協和式飛機就像一輛空中超級跑車,融合了精良的技術和奢侈品,卻以最不光彩的方式失敗了。
2000年7月25日,一架麥道DC-10飛機從巴黎戴高樂機場起飛時,飛機引擎罩上的一小塊金屬條掉在跑道上。5分鐘后,一架法國航空公司協和式飛機的第二號輪胎從金屬碎片上碾過并爆裂,輪胎的碎片撞擊了裝滿燃料的三角翼底部,并撞破了油箱。飛機從跑道上起飛時,油箱燃燒起來,噴出一道流動的火焰。飛機失去了控制。協和式飛機向右翻滾,撞到了羅萊布魯酒店,爆炸后的飛機燃燒成巨型火球,100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這是協和式飛機投入商業運營24年來的唯一一次墜毀,震驚了整個航空界。總共有14架協和式飛機停飛。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人們集資進行了密集的調查和工程設計,改裝了整個編隊的協和式飛機。有人會說,這件事敲響了該項目的喪鐘。但是,當時它還沒有徹底失敗:英國航空公司和法國航空公司立即著手升級所有協和式飛機,使用有凱夫拉纖維內襯的燃料箱和新的防爆輪胎。升級的目標是讓協和式飛機重新服役。經過一年的整修,大家都準備好了。英國航空公司進行了幾次試飛,飛機越過大西洋,環繞冰島后返回。協和式飛機回歸在即,航空公司為相關人員安排了一趟慶祝航班,機艙中一片歡樂的氣氛。但當飛機返回希思羅機場時,乘客們卻聽到了可怕的消息——那天是2001年9月11日。
協和式飛機垂死掙扎,但它終究失敗了。航空業陷入一片混亂,而且,更不幸的是,協和式飛機的一些重要客戶就居住在世界貿易中心——大約有40名乘客,他們每年飛行幾十次。兩年內,英國航空公司和法國航空公司都停止了這項服務。法航的維修合作伙伴(以前是法國南方飛機公司,之后是空中客車公司)正在制造自己的“協和式飛機殺手”——空中客車A300,拒絕繼續為協和式飛機提供服務或零件。在這場具有象征意義的事件的打擊下,新的標準寬體飛機迫使纖長的超聲速飛機退出了市場。主張人人平等的現代航空獲得了勝利,它有安全協議,并且決心不走奢侈路線。
但所有這些因素——飛機失事、“9[·]11”事件、廉價航空——只是證實了由來已久的事實:協和式飛機在問世時就注定要消亡。協和式飛機只生產了20架,14架商用飛機和6架原型機,航空公司的潛在客戶一開始的興奮感很快就消失了。工作室和實驗室被解散,工程師們去做別的事情了。人們沒有生產更多協和式飛機,也沒有計劃要這么做。
世界在變化,協和式飛機試圖占領的市場消失了。曾經支撐其設想的東西煙消云散,推動技術進步的偉大企業成了明日黃花。隨著氣候變化成為時代的議題,燃燒幾十噸飛機燃料而不遭報應的天真想法已經過時。富人有私人飛機,而對普通人來說,坐飛機是一件勞累的事情。
(吳 吟摘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舊物錄:85個消亡之物的故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