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動脈硬化、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出現,健康危機也在悄無聲息的發展。如果身體警鈴大作,比如肢體活動不靈、頭暈頭痛或是胸痛、胸悶心慌,人們通常會比較重視,甚至會第一時間就醫來排除腦梗、心梗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然而對比較常見的肚子痛、大便不好.人們的重視程度往往會比較低,因此腸道的危機發展更隱蔽,更不容易被發現,就像很多人沒聽說過“腸梗”。腸子的血管也會梗死?當然,有血管的地方就會有“垃圾”,比如斑塊、血栓,一旦血管狹窄或堵塞了血管,就會導致所提供血液的器官受傷,比如腸道缺血引起的“缺血性腸病”,其實它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我們的腸道就像是一個繁忙的交通樞紐,吃進去的食物通過食道、胃進入小腸、大腸,各種營養物質在這里進進出出,為我們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如果由于腸道的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腸道缺血,甚至腸道損傷,腸道的功能就會出現問題。看到這里有些人不免會緊張起來:“我年紀大,基礎疾病多,一旦肚子痛是不是就是腸道里血管堵住了?”別著急,腸道這個交通樞紐有很多“物流車隊”,如果是一個車隊出了問題,還有其他車隊可以通過其他線路運送物資,只要不是堵塞了主干道或是一個片區,問題就不會太大。
如何去警惕呢?我們首先要明確“缺血性腸病”會有哪些癥狀。最常見的就是肚子痛,或輕或重,但大部分可能是突然發作的劇烈疼痛,還可能會伴隨惡心、嘔吐、肚子脹,有時還會出現便血。“先腹痛,后便血”這個標志性癥狀,就是腸道在向人體發出求救信號,說明腸道已經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損傷。如果不及時治療,后果可能會很嚴重,比如會導致腸道壞死,就像一個城市的交通完全癱瘓,最后只能進行“大手術”來修復,更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如果出現了肚子痛、便血等癥狀,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讓醫生來幫助我們判斷是不是“缺血性腸病”在作祟。醫生會通過血液化驗、腹部CT、血管造影、腸鏡檢查等進一步明確診斷。大多數患者需要住院治療,治療方式取決于血管堵塞的原因。對癥治療,事半功倍.而任何治療的目的都是盡快恢復腸道血流。基礎治療通常會用“血液稀釋劑”一就是抗凝劑,幫助我們清理血管里面的“垃圾”,使用前醫生會排除一些風險,并進行一定的監測。如果腸道有感染現象,醫生會幫助我們使用抗生素。嚴重情況下,消化內科醫生會請介入科醫生、胃腸外科醫生一同幫助腸道恢復健康。
怎么才能預防“缺血性腸病”呢?首先是定期體檢監測“三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積極治療基礎疾病,控制慢性疾病的發展,將危機消滅在萌芽階段:其次是合理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讓血管保持暢通。此外,還要戒煙限酒,避免損害我們的血管;避免藥物濫用,如果長期用藥需要定期監測相關指標,如有異常及時處理;避免過度勞累,減少腹部損傷。總之,腸道缺血有跡可循,腹痛、便血及時就醫,血管堵塞盡早疏通,消除腸道的“無聲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