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基礎經典《黃帝內經》說,“治病必求于本。”有學者指出,調養體質即是治本。體質是人體疾病發生發展的基礎,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而形成。中醫對體質的認識,除了形體要素外,更強調了精神、心理要素的重要性,突出了“形神合一”的觀念。決定人體發病的因素有兩種,一種是體內正氣,一種是病邪。正氣因素具有主導作用,是影響體質的本質要素,決定了疾病的發生發展。
體質是可以調整的。因為人身有自愈能力,這是人體自組織性的重要功能體現。調養體質需要采取均衡的膳食結構。中醫強調飲食有節,謹和五味。《黃帝內經》將人賴以生存的飲食營養描述為“水谷精微”“人以水谷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又說,草木產生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這五味的美妙是不能窮盡的;天供給人風、暑、濕、燥、寒五氣,地喂養人以酸、苦、甘、辛、咸五味,水谷進人人體經過消化后轉變為氣與血,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這些經文強調了水與五谷為主的植物性飲食是人的健康營養來源。
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首次采用六經辨證的方法,開中醫辨證論治之先河。“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靈樞·經脈》)。經脈遍布于全身,溝通表里,貫穿上下,使人體形成有機整體。只要疏通經絡,暢行氣血,即可達到療愈之效。“延年卻病,以按摩導引為先”(《壽世傳真》)。下面結合中醫“藥食同源”理論,為您簡介六經體質的特征以及自我調養保健的方法。
太陽體質以易感外邪、營衛失調為特征,表現為少氣懶言、形寒肢冷、自汗畏風、易感冒等。①飲食調養:食物選擇如冬瓜、蘆筍、生姜、紫蘇、胡荽、豆豉、薄荷、西瓜、海帶、紫菜等。②叩腰脊:坐位或直立位,兩手握空拳,用拳眼叩擊腰脊兩側,上自盡可能高的部位開始,下至骶部,叩擊時可配合彎腰動作,往返操作36次。③擠昆侖:坐位、屈膝,同時兩膝關節稍分開,用兩手中指按于踝部昆侖穴上,兩拇指按于踝內側太溪穴位,稍用力按揉1分鐘,然后用力向下相對擠壓,重復9次。
陽明體質特征為胃陽素盛、津液不足,表現為嘈雜吐酸、消谷善饑、口臭、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①飲食調養:食物選擇如玉米、蕎麥、甘薯、綠豆、豆腐,宜多吃水果蔬菜,如南瓜、黃瓜、茄子、蘿卜、菠菜、萵苣、空心菜、銀耳、梨、桃、蘋果、香蕉、西瓜、藕等,忌辛辣燥烈。②蕩胃腑:仰臥位,兩下肢屈曲,左右手相疊于中脘穴上,采用腹式呼吸,呼氣時用疊掌掌根向上推蕩,吸氣時放松,往返36次。按脘腹:左手或右手并攏四指放于中脘穴上,采用腹式呼吸,吸氣時稍用力下按,呼氣時作輕柔的環形揉動,如此操作36次。④揉天樞:坐位或仰臥位,用雙手食指、中指同時按揉天樞穴,順、逆時針方向各36次。
少陽體質特征為少陽郁滯、膽火上炎,表現為口苦咽干目眩,兼有耳鳴、煩躁、失眠易驚、脅脹等。①飲食調養:食物選擇如佛手、香櫞、蒲公英、夏枯草等。②按揉風池:用兩手拇指羅紋面按揉兩側風池穴,按揉1分鐘。③按揉肩井:將一手中指指腹放在對側肩井穴上用力按揉,雙上肢交替進行,按揉1分鐘。④擦脅肋:坐位,兩手五指并攏置于胸前平乳頭,從胸前橫向沿肋骨方向擦動并逐漸下移至浮肋,以脅肋部有透熱感為度。⑤撥陽陵:坐位,兩手拇指分別按于兩側陽陵泉穴上,余四指輔助,先按揉該穴1分鐘,再用力橫向彈撥該處肌腱6次,以出現酸麻放射感為度。
太陰體質特征為脾陽虧虛、寒濕內盛,表現為納少腹脹、畏寒肢涼,或肢體浮腫、尿少,或女性帶下量多、色淡質稀等。①飲食調養:食物選擇如粳米、糯米、小米、小麥、大豆、扁豆、花生、香菇、猴頭菇、木耳、土豆、辣椒、大棗、葡萄、甘蔗、荔枝等。②按三里:坐位,雙手拇指或食指、中指置于足三里穴位上,稍用力按揉,使局部有酸脹感,約3分鐘。③揉血海:拇指點按于血海穴,順、逆時針方向揉動各36次。④揉三陰交:兩手的拇指分別置于兩側的三陰交穴位上,順、逆時針方向稍用力按揉各36次。
少陰體質以腎陽或腎陰不足為特征,表現為腰膝酸軟,腎陽虛者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腰以下更明顯)、夜尿多,或尿少浮腫等;腎陰虛者咽干口燥(夜間更重)、五心煩熱、盜汗、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等。①飲食調養:食物選擇如小麥、黑豆、黑芝麻、韭菜、桑椹、葡萄、核桃、栗子、桂皮等。②摩關元:用手掌以關元穴為圓心,順、逆時針方向摩動各36次,然后隨呼吸向內向下按壓關元3分鐘。③揉命門:以食指、中指兩指點按在命門穴上,稍用力做環形揉動,順、逆時針方向各36次。④摩腎府:兩手掌緊貼腎俞穴,雙手同時按從外向里的方向作環形轉動按摩,共轉動36次。⑤擦涌泉:坐位,屈膝,用掌根或小魚際推擦涌泉穴,往返36次。
厥陰體質特征為肝失疏泄,表現為情志抑郁、易躁易怒、頭暈脹痛、失眠多夢、面紅目赤、耳鳴、口苦、胸脅少腹脹痛竄痛等。①飲食調養:食物選擇如胡蘿卜、番茄、芹菜、油菜、菠菜、黃花菜、橘子、獼猴桃,保健穴位選肝俞、期門、太沖、三陰交等。②掐太沖:坐位,用兩手拇指的指尖置于兩側太沖穴上,稍用力按掐,以酸麻為度,約1分鐘;換用拇指羅紋面輕揉該穴位。③揉期門:左手掌根置于右側期門穴上,順、逆時針方向用力揉動各36次,然后換右手操作左側。④疏肋間:坐位,兩手掌橫置兩腋下,手指張開,指距與肋骨的間隙等寬,做來回推抹;由上而下,推至臍水平線,左右交替進行,重復9次;注意手指應緊貼肋間,用力均勻,以肋間有溫熱感為度。
此外,各型體質均可通過推拿上、下肢疏通六經。①推上肢:坐位,右手掌緊按左手臂,然后用力沿左臂內側上擦到肩,繞肩周后再由左臂外側向下擦到手背;如此重復操作9次,再換手同法進行操作。②拿下肢:坐位,將手心搓熱,然后一手放在大腿外側,另一手放在大腿內側,從大腿根部到腳踝部上下來回推按摩擦9次,兩腿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