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山區,異地生態搬遷意義重大。泰順縣多山,發展受限。泰順發揮財政職能,實施生態大搬遷。強化精準管理,完善公共服務,健全保障體系,加強技能培訓,讓群眾“穩得住”;盤活鄉村資產,打響品牌,打造共富產業園,讓群眾“富得起”。成效顯著,推動山區城鎮化,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農村經濟競爭力,延伸產業鏈;加快社區數字化治理,改善農居環境。其經驗啟示為全國生態搬遷提供可復制經驗。
關鍵詞:泰順縣 生態大搬遷 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山區,而易地生態搬遷是實施精準扶貧、推動鄉村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對偏遠落后山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3年1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泰順調研時指出,下山脫貧是推進人口集聚、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有效途徑,實施過程中要切實解決好下山農民的出路問題,讓下山群眾“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泰順縣在實踐中探索山區脫貧致富新路徑,從2003年至今,泰順縣累計搬遷自然村384個,農戶37526戶,村民11.41萬人,讓超過全縣總人口四分之一的群眾實現下山安居夢。
(一)創新搬遷模式,制定惠民政策,讓群眾“下得來”
泰順生態大搬遷堅持扶貧開發同生態保護并行,不斷優化調整搬遷、惠民政策,打破全縣行政區域限制,開展“無區域生態移民”,將生態搬遷政策結合異地避災、抗震安居等要求,規劃建設未來社區,讓更多山區群眾下山安居樂業。一是制定惠民政策。泰順以群眾利益為導向,面向山區自然村村民、自然災害受災區居民等8類群體,根據搬遷群眾意愿和經濟條件,提供4種搬遷安置方式,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家庭實行差異化補助,提升搬遷群眾對生態搬遷的認可度,有效減輕群眾的經濟負擔。二是打破戶籍限制。在全縣范圍內取消區域限制,創新建立跨鄉鎮的統籌機制,保障山區農戶“愿搬盡搬”,人口集聚縣城,實現規模效應,促進山區城鎮化。三是堅持生態先行發展。科學規劃生態搬遷空間布局,以規劃為引導,針對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進行整村搬遷,開展庫區畜禽養殖整治,騰退石料加工、礦石開采等污染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打造生態補償制度,實施生態修復計劃。
(二)強化精準管理,完善公共服務,讓群眾“穩得住”
泰順針對搬遷群眾諸多困難,生態搬遷管理服務精準嵌入,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系統性解決群眾日常生活問題。一是精準服務管理。泰順上線啟用生態搬遷數字服務平臺“搬富通2.0版”,重點聚焦下山群眾搬遷安置、信息咨詢等關鍵環節,搭建信息共享池,促進政府與群眾之間信息雙向對稱,切實滿足群眾搬遷、生活、就業、增收等需求。二是公共服務全面覆蓋。從民眾需求角度出發,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建設打造15分鐘享受服務的品質生活圈。在安置社區附近,謀劃布局公共服務設施機構,讓搬遷群眾享受到優越生活服務,扭轉泰順原先地廣人稀,資金資源無法支撐公共服務的短板。三是健全保障體系。提高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完善低收入農戶保障體系,實現低收入農戶醫療補充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針對條件困難搬遷家庭,精準幫扶到戶到人,配套住房貸款貼息與水電、通信費用減免政策,差異補助減輕農戶負擔。四是加強農戶技能培訓。在安置社區開展靈活多樣的訂單培訓與定向培訓,搭建搬遷農戶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常態化開展來料加工、家政服務、餐飲廚師、民宿管理等勞動技能培訓。
(三)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讓群眾“富得起”
泰順依據自身優勢,以生態資源集聚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助推三產融合,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實現多方共贏。一是盤活鄉村閑置資產。盤點確認農戶山上的產權,建立“權隨人走”“人地權掛鉤”的農戶權益保障機制,確保生態搬遷中農戶下山,產業上山,通過山林流轉、物業租賃等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增加村民與村集體收入。二是打響泰順品牌金名片。泰順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打造優質品牌,開拓銷售渠道,依托當地特色農產品,將泰順農產品打造成優質農產品代名詞,以提升農產品生態價值和市場競爭力。三是打造共富產業園。在安置社區配套建設小微創業園、來料加工廠,打造共富工坊,賦能特色產業,推動產業集聚,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勞動就業問題,實現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一)推動了山區城鎮化發展,實現搬遷群眾增收
泰順生態大搬遷工程開展以來,實現自然村整村搬遷384個,10多萬人搬遷縣城安置,搬遷人口集中安置率達72.51%。55個建成搬遷安置小區周邊配套學校117所、養老機構23所、醫療機構21所,實現教育體系、醫養平臺、城鄉交通網絡100%覆蓋率。全縣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2561元提升到2023年的26603元,增長10倍之多;2023年全縣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0元,生態搬遷后年平均增長率達15%。社區配套建設來料加工廠、共富工坊、生態產業園區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2125人次,從業人員每年人均收入達到2萬余元。
(二)壯大了集體經濟,實現村集體收入增加
泰順通過實施一系列強村富民的政策,綜合整治宅基地土地,鼓勵村集體對閑置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增加村莊經營性收入。充分利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山海協作等政策“紅利”,多村協作抱團發展,不斷落實鹿城、彭溪小微園等抱團增收項目,提供1500多個就業崗位。截至2023年,村集體經濟合作開發項目21個,總投資28.7億元,全縣278個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2.4億元,經營性收入總額1.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9%。
(三)提高了農村經濟的競爭力,實現產業鏈延伸升級
泰順圍繞本地資源、產業優勢,升級延伸產業鏈。盤活搬遷群眾留下的土地、林地資源,以生態資源集聚助推特色產業發展,打造“六個一”農業產業體系,做大做好泰順農產品品牌。引進建設食茶源產業園,推動茶產業全鏈條發展,生態茶葉種植面積9.1萬畝,打造特色品牌價值超過22億元;發展生態果業,建設以獼猴桃、楊梅為代表的果業面積7.22萬畝,產值2.57億元;打造“順蜜”特色品牌,創立“三產融合+精準幫扶”標準化示范區,全縣范圍內中蜂養殖超過2.5萬箱,實現規范化規模化生產。
(四)加快了社區數字化治理,實現農居環境的改善
以數字化賦能生態搬遷,推進數字化鄉村智慧管理,提升了鄉村治理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通過“共富搬”數字化應用建設,刻畫搬遷農戶畫像,對搬遷群眾需求實施精準服務,增加搬遷群眾的生活滿意度;推進“智慧三農”數字化鄉村建設,有力保證農民生活便捷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村管理數字化,為農村家庭賦碼32萬個,農村建站聯網率達到100%。
泰順生態大搬遷助力共同富裕的實踐工作開展以來,實現山區城鎮化、民生條件改善、農戶增產增收、生態環境保護等一系列矚目成績,探索出一條符合泰順實際的共富之路,為我省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操作的生態搬遷經驗。
(一)堅持人民利益為先,惠民政策是農戶搬遷的前提
用腳力掌握真實民意,精心梳理制定惠民政策,是實現下山農戶“應搬盡搬、愿搬盡搬”的前提。以人民利益為先,寫好低收入群體增收致富文章,放寬落戶門檻和落戶范圍,合理引導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居民生活水平,用最好的土地來安置村民,全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是農戶放心搬遷的底氣。
(二)堅持“兩山”理論,青山綠水是持續發展的保障
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生態環境治理先行,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統籌考量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通過生態搬遷方式,修復生態平衡,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環境,構建生態循環經濟體系,在綠色轉型中推動地區可持續增長,實現既有綠水青山也有金山銀山的美好愿景。
(三)堅持土地盤活利用,土地確權是激發活力的關鍵
推進農村土地改革,探索土地流轉、山林產權流轉、物業出租等盤活資源方式,構建“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建立“權隨人走”“人地權掛鉤”的農民權益保障機制,搬遷群眾依舊保留原有資源產權,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保障土地流轉規范化、透明化、制度化,推動農村閑置土地流轉盤活,緩解產業發展土地緊缺問題,激發農村生產要素,為鄉村產業發展、鄉賢返鄉創業提供充足土地支撐,實現多方合作共贏。
(四)堅持多元化投入,財政支持是推進搬遷的動力
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利用財政手段支持下山搬遷工作開展,是推進生態大搬遷最穩固的動力。加快金融領域的改革與創新,建立多元化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手段,完善生態搬遷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折股量化幫扶機制,實現財政資金變股金、低收入農戶變股民,扶貧精準到戶到人。善借財政資金、社會資本等外來活水,哺育搬遷農村產業發展,激發經濟內生動力,助力富民強村,推動共同富裕。
(作者單位:1.浙江財經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2.浙江財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浙江研究院3.泰順縣財政局4.北京中輕聯認證中心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