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拙,有時恰是一種自護。
古來圣賢,多有笨拙之人。王羲之練字,池水盡墨,這份笨拙的執著,成就了千古書圣。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笨拙的農事中卻孕育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絕唱。笨拙之人,往往心無旁騖,更能專注于一事。
今人追求聰明伶俐,事事講究效率,處處追求捷徑??蛇@世間,有些路必須一步一步地走,有些事必須一點一點地做。就像園丁修剪花木,快刀雖利,卻不及慢工細活來得精致。老子說“大巧若拙”,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看似笨拙的表象之下。那些投機取巧者,或許能得一時之利,卻難成大器。
笨拙之人,常懷赤子之心。他們不會八面玲瓏,不懂曲意逢迎,卻因此保持了內心的純凈。就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雖是個粗笨的村婦,卻以其質樸打動了賈府上下。她的笨拙,恰似一面明鏡,照出了世故人情的虛偽。與精于算計相比,笨拙反倒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深夜讀書,讀到人要有“三惜”:惜物、惜靜、惜笨。這三惜,惜的不是物與形,而是那份“甘守拙樸”的心氣。
笨拙之人,或許走得不快,但走得穩;或許不夠圓滑,但足夠真誠。
(摘自《今晚報》墨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