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國際著名教育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葉嘉瑩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11月24日15時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被人們稱作“詩詞的女兒”,她把一生獻給了古典詩詞的傳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與詩詞有關。
葉嘉瑩1924年生,北京人。1945年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自1954年開始,在臺灣大學任教。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聘為客座教授。
葉嘉瑩始終心系祖國。自1979年開始,每年回中國大陸講學。先后被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聘為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1993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國文學比較研究所”(后更名為“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長。2007年,葉嘉瑩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后定居南開大學。
葉嘉瑩別號“迦陵”。《楞嚴經》中有鳥名“迦陵”,其仙音可遍十方界,而又與“嘉瑩”音頗相近,故取為筆名。此鳥之仙音邈不可聞,但“迦陵”之德音,卻數十年縈繞在講壇之上,滋潤著世人的心靈。她曾說:“凡是最好的詩人,都不是用文字寫詩,而是用自己整個生命去寫詩的。”
2018年,葉嘉瑩先生向南開大學捐贈1857萬元,設立“迦陵基金”,支持中華傳統文化研究;2019年,她再次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
2018年6月24日,南開大學迦陵學舍為葉嘉瑩先生舉辦的一場詩歌朗誦會上,94歲的葉先生談及將畢生積蓄全部捐給南開大學時,她坦言這是深受孔子《論語》思想的影響,自己不是一個對現實利益很關心的人。
那天的朗誦會上,葉嘉瑩即興吟誦了一首自己創作的《浣溪沙·為南開馬蹄湖荷花作》:“又到長空過雁時,云天字字寫相思。”
葉嘉瑩現場簡短地分享了她的人生經歷。1924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祖宅。1941年夏天,17歲的她順利考入輔仁大學,卻在這時迎來人生中第一個劫難,母親病逝,父親遠在后方,身為長姊的葉嘉瑩擔負起了照顧兩個弟弟的責任。
1976年春天,葉嘉瑩遭受了人生中更為沉重的打擊。結婚不滿3年的長女言言與夫婿宗永廷在一次外出旅游時,不幸發生車禍,夫妻二人同時罹難。對此,葉嘉瑩以詩歌療傷,一連寫下10首《哭女詩》。
1978年,葉嘉瑩聽到祖國改革開放、高考恢復的消息后很興奮,她主動申請,不要任何報酬自費回國教書。
對于她少年喪母、中年喪女,前半生亂世漂浮,后半生又捐出積蓄,回歸清貧的這種人生經歷,現場記者問道:“是一種什么力量支撐您一路走來?”葉嘉瑩回應稱自己深受孔子《論語》思想的影響。
“我的人生啟蒙第一本書,讀的就是《論語》,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姨母教我的‘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姨母說這個‘道’是有所覺悟的意思,早晨領悟了這個,即便晚上就是死了,你也沒有白活。”葉嘉瑩追憶說,這讓她早早地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
葉嘉瑩融深厚的國學根底、精湛的學術修養與深刻的生命體驗為一體,構建了以“興發感動”為核心的、特色鮮明的詩學體系,在弘揚傳統與文明互鑒中作出了獨特的巨大貢獻,同時實現了詩學探索與人生修行的交融。
葉嘉瑩以她所摯愛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為自己的終身事業,自20世紀40年代在北京開始從教至今,已近80年,詩詞幾乎已成為她的教育信仰。在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培養了大批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人才。
葉嘉瑩1979年首次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講學時,曾揮筆寫下了“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的詩句,就是要將詩詞之美講給更多的人聽。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我平生的志愿,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
高齡的她,近年來仍夜以繼日地趴在桌子上搞創作。在她看來,古人廢寢忘食地讀書,是在學做人,為了修身養性。同樣作為詩人學者,要有一定的品格修養、理想情操與人生追求。她還寄語當下的年輕人要對人生理想有所堅守,要活出人生真性情才有意義、有價值。
《詩刊》主編李少君在2024年春節前夕,去天津拜望葉嘉瑩先生。“當時她住在醫院里面,身體狀態還可以,和我們一起合影留念。葉嘉瑩先生生前在《詩刊》上發過很多作品,也獲得過《詩刊》頒發給她的詩歌獎。我們帶著最新幾期的《詩刊》給葉先生看,她對《詩刊》很關心。我還將《詩刊》今年改版的情況向她報告了,她非常高興,希望《詩刊》越辦越好。”李少君說。
由于葉嘉瑩正在住院,院方不便讓探訪客人打攪患者太久,李少君匆匆與葉嘉瑩告別。臨別前,葉嘉瑩將她的一些中國古典詩詞著作送給了李少君,還在著作上簽了名。“這些著作我捧回家后,就認真拜讀起來。其實我以前也讀過葉先生的很多書,我是寫新詩的,受她的影響,也有意識地開始整理修訂以前寫的一些舊體詩。”李少君說。
在李少君看來,葉先生最偉大的成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百年前,新詩的崛起使舊體詩被忽略,大家都熱衷于寫新詩,是葉先生致力于恢復中國古典詩教傳統,把舊體詩重新帶回當代文壇。“可以說,她是恢復舊體詩的最大貢獻者之一。”李少君說。
《詩刊》發布對葉嘉瑩先生的悼文:令人敬重的葉嘉瑩先生離開了我們,噩耗傳來,悲痛萬分。她這一生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傳承中華詩詞。葉嘉瑩先生說:“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而詩詞,讓我們的心靈不死。”她是一個因為詩詞而強大的人。
(摘自《北京青年報》)(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