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積極心理學家們來說,情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它生機勃勃,富有魅力。情緒是人們身心狀態的晴雨表,是感覺與知覺共同作用于人類生物特征的突出結果。情緒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我們最親密的伙伴,也有可能是我們最強勁的對手。它是我們與這個世界建立起來的最直接的聯系。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情緒本身從來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對情緒的認知和應對情緒的方式。與其說我們想當情緒的主人或是避免成為情緒的俘虜,不如說我們更應該與情緒進行和解。
情緒管理對我們的生活非常重要,是我們一生中繞不開的重要修行。心理學家們提供的各種管理情緒的建議是建立在科學研究與實證基礎之上的,他們特別熱衷于做各種關于情緒的實驗,通過實驗來發現情緒的原理、探究情緒的原由、檢驗情緒的效應、判斷情緒的狀態。就現實應用方面,心理學家們通過實驗證明:一個不會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人,做事情容易處處碰壁,人際關系會變差;而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能夠發揮情緒優勢的人,渾身散發著更強的感染力,能獲得別人更多的信任與認同,吸引更多的資源。
多年前,有學者提出“情緒智力”的觀點。研究發現:人確實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那就是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情緒智力上的能力差異會直接導致不同的人生境遇。
積極心理學界的知名學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教授在她的暢銷書《愛是什么》中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情緒,一種讓人身心和諧的狀態。芭芭拉教授的研究表明,體驗到的愛越多,人們就越能夠敞開心胸、不斷成長,并且越幸福、越健康。
愛不只是感覺良好而已,愛會像其他積極情緒一樣,真正地改變著心態和思想;拓展對周圍環境的認識,甚至是自我的存在感。沉浸在愛中,你與他人不再是毫無關系的個體;實際上,這時你會真正獲得懂得他人的能力。情緒是愛的一種具體作用機制,愛會通過情緒釋放出來,很可能會改變那些在下一季、下一年影響你身體健康和活力的細胞。所以,好的情緒與愛的供給就像潔凈的空氣和富有營養的食物一樣,能夠決定你生命的長度和生命的質量。
在心理學家看來,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人的一種自然的心理行為。情緒化可以是我們的弱點,也可以是我們的優勢。情緒是一種我們對客觀事物十分靈敏的反饋,是人的情感過程的外部表現,只要對情緒稍加注意,我們就會知道該如何更好地生活。
1997年之后,各個心理學流派都加大了對人類情緒的研究。大家達成了兩個共識:一是人類先有情緒后有認知;二是情緒的作用比認知的作用強大。比如,認知和內心深處的記憶密切相關,而記憶沒有情緒的幫助,效果往往會事倍功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手電筒效應”:打開手電筒,光束周圍的事物,我們記不清楚,但光束內有什么,我們很容易記住。
情緒的存在,讓我們每個人有了不同的魅力。把情緒問題轉為情緒優勢,給生活加點“情”,能讓我們擁有除了物質財富之余的“情緒資產”。這份資產很珍貴,它能幫助我們打破人生的僵局,為人處世變得更有智慧與同理心,引導我們擁有更加富足的生命體驗。
(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來自內心深處的福流》一書)(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