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7年12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從2008年起,將每年4月2日定為“世界孤獨癥日”,以提高人們對孤獨癥及孤獨癥患者的關注。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種發(fā)育障礙,主要特征為社交障礙、興趣狹隘和重復刻板行為,多數(shù)還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殘疾以及心理健康或情緒行為等問題,如注意缺陷、焦慮、情緒失控等。
孤獨癥兒童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不善與人溝通,通?;钤谧约旱男⌒∈澜缋?。本期,讓我們跟隨記者的目光,一起來關注幾例孤獨癥兒童及他們的家庭。
我的愿望就是能將孩子送進學校
(嘉嘉媽媽,30歲,某大公司白領)
嘉嘉經(jīng)常站在我家附近的一所幼兒園外面,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看著里面的孩子在操場上嬉戲打鬧,冬天兩只小手凍得通紅也不愿回家,還會冷不丁問我一句:“媽媽,我什么時候能上幼兒園?”
這個問題她問過很多遍了??晌覠o法回答,因為她也許這輩子都無法去上幼兒園。
2021年,一歲半的嘉嘉開始喜歡獨自玩耍,對我們的問話回應也變少了。我?guī)タ次覌專覌尣煊X到她的細微變化,讓我們多跟她互動。回到北京后,我和家人帶著嘉嘉在公園、小區(qū)以及早教中心穿梭,希望提高她的語言能力。兩歲后,嘉嘉與同齡小朋友在語言上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媽覺得她的表現(xiàn)和孤獨癥有點兒像,建議我趕緊帶她去醫(yī)院做檢查。
我?guī)е渭蜗热チ耸锥純嚎蒲芯克鰧m椔犃z查,無異常;又帶她去北京婦產醫(yī)院做了初步發(fā)育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她比同齡孩子發(fā)育晚半年多。根據(jù)醫(yī)生的建議,我們又帶她去北京兒童醫(yī)院和北京東區(qū)兒童醫(yī)院做檢查,兩家醫(yī)院的診斷結果分別為發(fā)育遲緩和輕度孤獨癥傾向(疑似)。醫(yī)生建議我們給孩子做家庭干預,從家庭氛圍、語言環(huán)境到教養(yǎng)方式,都要改變。
那一刻,我的世界坍塌了,強忍淚水帶嘉嘉回了家。夜晚,看著睡夢中的孩子,我想起了一家人的狀況:孩子爸爸出差不在身邊,我媽是癌癥康復患者,我爸還沒退休幫不了我,婆婆高血壓容易暈,公公因時代緣故與家人失聯(lián)……我感覺要窒息了,一個人到樓下的公園撕心裂肺地哭了一場。
整整3天,我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地尋找改變嘉嘉命運的辦法。在走訪了多家干預機構后,我決定帶嘉嘉回老家,想著在親人、機構的干預下,她能盡早追上同齡孩子。
從兩歲半開始,嘉嘉逐步錯過幼兒園托班、小班、中班的入園年齡。我?guī)ミ^十幾家幼兒園,都被人家婉拒了,理由我也理解:我們很愿意為孩子提供融合教育的環(huán)境,但非常抱歉,我們沒有專業(yè)的特教老師,孩子出問題時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她。
我被迫放棄社交,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康復上。我媽剛開始還精神抖擻地想方設法跟孩子互動,可半年后,她就疲憊不堪地建議我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做干預治療。
因為需要長期治療,我和老公不得不異地分居。好在近幾年,嘉嘉有了很大進步,開始主動叫“爸爸”,也能清晰地表達對爸爸的依戀:“我要坐高鐵去北京找爸爸?!?/p>
在河南焦作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啟慧兒童康復中心,從一對一的個訓課到一對三的小組課,再到一對多的集體課,嘉嘉已從原來的“搗蛋鬼”變身“進步小明星”。看到一批又一批從這里畢業(yè)的孩子順利融入幼兒園、小學,我對嘉嘉也有了信心。
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我相信,上學的夢想,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我也相信,那些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的孤獨癥孩子,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愛下,終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孩子能說出“我要尿尿”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驚喜
(樂樂家長,45歲,公務員)
我叫姜欣,今年45歲,211大學碩士畢業(yè),公務員;老公985大學碩士,國企員工;女兒聽話懂事,學習還好,是很多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可以說,我人生的前40年順風順水。直到兒子樂樂被確診為孤獨癥,我們一家人的生活被徹底改變。
在我以前的認知里,孤獨癥孩子就是不愛說話,但心里什么都明白,需要我們耐心幫他打開心扉??珊髞砦也胖?,不是這樣的。
2019年,樂樂被確診患了孤獨癥。這是一種廣泛性發(fā)育障礙疾病,主要特征是社交功能缺失,發(fā)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且沒有根治的辦法,最佳應對方式是進行早期干預,幫助患者盡可能融入社會。
從那時起,我?guī)е鴥鹤幼呱狭藷o比艱難且無限漫長的訓練之路。作為母親,我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歷了由痛苦茫然到堅強面對再到欣然接受的心路歷程。最初,我只想要孩子“改變”,每天都感覺焦慮、挫折、無助;后來,我開始理解、接納,心里也坦然了許多。因為在帶孩子做干預治療的過程中,我認識了很多孤獨癥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每家都有每家的難處,但每家都在堅持,這讓我感覺不是一個人在獨行。我們的世界沒有普通父母的標準答案。當別人在慶祝孩子考了高分時,我們卻在為孩子能分清白天和晚上而欣喜;當別人在計劃假期旅行時,我們則在反復訓練孩子叫出一種水果的名字,比如蘋果。
2017年兒子出生時,我心中充滿喜悅之情,也想著去全市最好的小學附近買一套學區(qū)房??扇缃瘢I房的錢都花光了,兒子連一所最普通的小學也上不了。
兒子在8個月之前,并沒有表現(xiàn)出異常,能吃能睡,會用一根手指指東西,也會咿呀學語。一次,我?guī)啬锛揖蹠虐l(fā)現(xiàn)他有些不對勁。當天因為人多,他一直哭鬧,不愿在房間里停留。其實,他這些表現(xiàn)已經(jīng)符合孤獨癥的一些特征,比如,生活固守,要求生活環(huán)境一成不變,不喜歡嘈雜的人聲等。但那時的我對這種病缺乏了解,也沒有任何相關知識,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隨著兒子慢慢長大,他的異常越來越明顯。一歲半了,他還不會喊爸爸媽媽。我一直教他,可他根本沒有反應。我曾經(jīng)懷疑他聽力有問題,帶他去醫(yī)院做測試,結果一切正常。兩歲多了,他還不愿與人對視,只對電視里的廣告和天氣預報感興趣,對其他任何聲音都充耳不聞。他也不說話,但會發(fā)出各種各樣的噪聲。帶他坐公交車,他一直發(fā)出“烏魯烏魯”的怪聲,怎么制止都不聽。在家里,他喜歡跳來跳去——床已經(jīng)被他跳塌兩次。
看到我下班回來,他從不會興奮地撲過來讓我抱抱,只會瞥我一眼,然后該干嗎干嗎。我喊他,發(fā)現(xiàn)他有時候其實聽到了,也聽懂了,但就是不理我。他跟我沒有互動,需要幫助的時候會來拉我的手,比如,打不開盒子、夠不到玩具。
我們帶樂樂去幾家醫(yī)院做檢查,結果都一樣:樂樂有中度孤獨癥的傾向。我和他爸覺得天塌了,無法接受。我懷樂樂時狀態(tài)很好,胎教一直在做,產檢、生產都沒問題……我實在想不通,從懷孕到生產一切正常,女兒那么優(yōu)秀,兒子為什么會患孤獨癥?
我心急如焚,一刻都不想耽擱,在某醫(yī)院確診后的第二天,就趕忙給樂樂安排上課進行干預。醫(yī)院把能力差不多的八九個孩子分在一個班,每天安排7節(jié)課,其中只有1節(jié)個訓課。其間,樂樂還試遍了科室里各種治療兒童疾病的儀器??梢欢螘r間下來,他的語言和社交能力沒有任何進步。
沒辦法了,從醫(yī)院換到康復機構,我每天帶著樂樂去幾個康復機構,但還是沒有效果。樂樂6歲了,仍然只會兩三個字的仿說(模仿說話),例如蘋果、面條等,基本沒有主動語言,不會提要求,想要什么不是直接拿,就是拉我或他爸的手。
就在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啟慧兒童康復中心。中心的李研老師告訴我,會根據(jù)孩子的能力水平制訂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并根據(jù)孩子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方案內容,干預中會盡量結合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也會給家長一些家庭干預的建議。
隨后,李研老師給樂樂設計了第一階段的干預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語言理解與表達,二是生活自理。
怎樣讓樂樂主動說話呢?康復中心的老師發(fā)現(xiàn)樂樂對動物屋感興趣,就拿里面的小動物模型,如小雞、小鴨等,來引導他開口。在學習“提要求”之前,老師先讓樂樂學習、認識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比如他經(jīng)常吃的水果、蔬菜和零食等。等樂樂能叫出這些物品的名稱后,老師開始用他愛吃的零食吸引他,比如把奧利奧餅干拿到他面前,教他說“我要奧利奧”,等他說出這句話后,老師才會把餅干遞給他。經(jīng)過一遍又一遍的強化練習,半年后,樂樂終于能主動表達“我要奧利奧”“不要蘋果”等意愿了。
樂樂回家后,老師還會給他布置家庭作業(yè),內容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又過了半年,樂樂又有了一個重大突破——能夠主動說“我要尿尿”了。一開始,樂樂要等憋得不行了,才會跑去洗手間。老師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每天都定時帶他上一次洗手間,牽著他的手邊走邊說:“走,我們去尿尿。”有一天,樂樂終于自己說出“我要尿尿”了。這對我和老師來說,都是一個驚喜。
在生活自理方面,樂樂也有了很大進步?,F(xiàn)階段,他正在學習收拾物品、使用輔助筷以及給衣服分類和折疊等生活技能。
我們就如同緩慢爬行的蝸牛,不再追趕他人設定的時鐘。我相信,每顆種子都有自己破土的節(jié)奏,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生長軌跡。當我牽著孩子的手走過冬日結冰的路面時,我想,我早已向世界證明:真正的勇敢,是在看清前路坎坷時依然保持坦然;真正的浪漫,是在看似荒蕪的地方執(zhí)著地等待花開。
這段旅程或許沒有鮮花鋪就的終點,但那些深深淺淺的腳印里,都藏著時光贈予堅持者的禮物——就像晨露在葉脈上留下的銀色紋路,那是歲月頒發(fā)的勛章。
孤獨癥孩子的家長更需要不斷學習
(康康家長,48歲,教師)
我兒子今年16歲,上初中之前一切正常。上初中后,他突然變得不愛說話了。我以為他是到了青春期,有些內向,加上升學壓力給他帶來了負能量,因此并沒有覺得他有問題。后來他考上高中,高一上學期也在平靜中度過。
高一下學期,班主任給我打電話,說孩子上課頻繁請假上廁所,脫離課堂的時間越來越長,平時低頭不愛說話,見了同學總是用一只手捂著臉,建議我們帶孩子去檢查一下。
那時,我和老公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帶孩子到醫(yī)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診,孩子被確診患了孤獨癥。
剛開始,我和老公都很迷茫,因為我們對孤獨癥了解很少。后來,我們每次帶孩子去外面,都會看到一些異樣的眼光。孩子爆發(fā)情緒問題時,我們也遭到過樓下鄰居的投訴。說真的,那段時間,我們陷入了抑郁和焦慮之中,無法接受孩子的情況,感到很自卑,特別害怕別人知道兒子患了孤獨癥。
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子的情況越來越糟糕:他不再用語言溝通,出現(xiàn)了更為嚴重的行為問題,如摔東西、發(fā)怪音、尿褲子等;見到人特別緊張,頭都不敢抬起來,甚至會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動手打人。對此,我和老公無數(shù)次在夜里偷偷落淚。
機緣巧合,我們帶孩子來到了啟慧兒童康復中心。在這里,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做孤獨癥孩子的父母,如何陪伴孩子跨越困難,如何處理孩子的重復行為和偏執(zhí)興趣。
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了進步:他能主動與老師交流了,也會跟我說上一句話了;他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了;他能夠適應新環(huán)境,不再懼怕人,能融入小集體了……他的每一個進步,都讓我無比欣慰。
如今,我和老公都坦然接受了孩子的與眾不同,內心也不再那么焦慮。
這段心路歷程讓我和老公都明白了,孩子患了孤獨癥并不是他的錯。作為孤獨癥孩子的家長,我們更需要不斷學習,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愛,不管面對多糟糕的情況,都不應放棄希望。
目前,兒子仍在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雖然他可能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表達愛,但他會用他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他的依賴和信任。這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足夠了。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