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藝以斑斕釉色凝固牡丹的雍容,牡丹瓷在高溫窯變中“瓷上生花”,牡丹攝影以光影定格牡丹千姿,牡丹繪畫喻大國盛世氣象……在洛陽,許多藝術家扎根河洛熱土,用智慧與熱愛詮釋著國色天香的美學,而這里的牡丹早已超越自然花卉的范疇,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與藝術靈感之源。

在洛陽,王繡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這位藝術家,是當代中國牡丹繪畫的標桿人物。正是她開風氣之先,讓今天洛陽的牡丹畫派獨具風格。1968年,王繡懷著藝術理想從哈爾濱師范學院來到洛陽,就職于洛陽龍門文物保管所。自此,她與這座千年古都結緣,開始了她為之奮斗的文博與藝術事業。
洛陽是聞名天下的牡丹城。到洛陽的第二年春天,王繡在王城公園看到盛放的牡丹,被深深震撼:“那么大朵大朵地開著,一時分不清是畫還是真花。”
在洛陽文博系統工作的數十年間,王繡參與了洛陽地區的考古發掘,進行壁畫臨摹,還在國內外舉辦藝術展覽等。這段經歷為她的繪畫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工作之余,她傾注大量心血于牡丹繪畫技法與表現力上,開創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藝術道路。她堅持“師法自然”,觀察牡丹從含苞到凋零的全過程,風晴雨露中寫生不輟。她發現牡丹“與人一樣有生命歷程”,甚至能從花中汲取精神力量:“人生遇挫時,畫兩筆牡丹,煩惱便煙消云散?!?/p>
1985年,王繡應洛陽市政府之邀舉辦牡丹畫個展。展覽共展出60余幅工筆與寫意作品,吸引了外國游客的廣泛關注,成為洛陽牡丹文化“走出去”的契機。此后,她的畫作多次被作為國禮贈予印度、新加坡、法國等國家元首,并被故宮博物院、釣魚臺國賓館、泰國國王行宮等地收藏。
王繡的藝術創新源于對傳統的突破。她早年偏愛俄羅斯油畫與水彩,后重拾國畫,將西方繪畫的明暗技巧融入傳統水墨。她以寫意筆法為骨,以油畫般濃郁的色彩為魂,既保留牡丹的雍容典雅,又賦予了作品現代審美意趣。其作品《國色天香》《粉紫含金》等,以層次分明的設色、虛實相生的構圖,得牡丹雅俗共賞的意趣、雍容典逸的風神。她開啟了“新牡丹畫派”,帶動了洛陽這座城市的牡丹繪畫熱潮與牡丹文化產業發展。
2023年4月,81歲的王繡將60余年間創作的百余幅精品牡丹畫作品捐贈給洛陽博物館,涵蓋水彩、壁畫與中國畫。在洛陽博物館展出的展覽“天香如繡—王繡牡丹藝術展”不僅展現其藝術生涯中的精選作品,更成為洛陽牡丹文化節的亮點。她說:“牡丹把美麗獻給人間,我要把最美的畫作獻給國人?!?/p>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繡仍筆耕不輟。她的故事,不僅是個人藝術追求的寫照,更是一座古城與一朵花共同書寫的文化傳奇,正如她筆下的牡丹—根植河洛厚土,綻放時代芳華。


步人洛陽牡丹博物館一層,三彩牡丹壁畫映人眼簾。其創作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提起三彩,人們常會想到唐代的三彩馬、三彩駱駝、三彩仕女等。郭愛和潛心三彩藝術近40年,讓唐代三彩藝術以“洛陽三彩”的名義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先后研制出上千種發色穩定、色彩艷麗的三彩釉色,采用獨特的施釉和燒制技藝,燒制出色彩絢麗豐富的三彩釉畫作品。小到三彩腕表,大到博物館中的環藝壁畫,牡丹花也得以在三彩上綻放。
三彩究竟是什么?“三彩不是指三種色彩的陶瓷,而是指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它的燒造,融合了中國各個朝代、各個窯口的工藝技術,可謂陶瓷工藝集大成者?!惫鶒酆驼f。三彩作品特色鮮明,有艷、亮、透、流、融等藝術特點。郭愛和的代表作品《綻放》《尋夢絲路》《梯田》《印象石窟》《唐韻》《夢幻鳥巢》等,分別被法國盧浮宮、希臘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河南博物院等永久收藏。
以文創產品為載體,讓傳統工藝走入當下生活,郭愛和做得非常成功。他的藝術實踐,讓洛陽三彩成為世界色彩,也蝶化為洛陽鄉村振興中的亮彩。自2015年起,郭愛和與團隊開始在河南省洛寧縣羅嶺鄉前河村落腳,打造三彩陶藝村,至今正好10年。今天,三彩陶藝村已經成為蜚聲國際的藝術村。鄉村旅游的發展給村民帶來了種地以外的收入,也為山區孩子撒下了美育的種子。

郭繼明自幼喜歡攝影。1978年,他從河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被分配至洛陽工作。在他看來,洛陽的龍門石窟、牡丹是讓世界了解洛陽的文化名片。于是,他將鏡頭對準了洛陽這兩大傳統文化瑰寶。
郭繼明對龍門石窟的癡迷源于對歷史的敬畏。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份厚重,20世紀80年代,他在龍門石窟搭建起數十米高的腳手架,三年時間里,用鏡頭記錄了盧舍那的莊嚴法相、飛天樂伎的飄逸天姿,捕捉了蓮花座上的卷草紋、菩薩衣袂的褶皺肌理,爭輝之寶塔,天成之翰墨,千窟萬龕等盡收其鏡頭。千年石刻以影像的方式走近了世人的眼簾和內心。
與龍門石窟的造像不同,牡丹的花開花落間充滿生命的律動,郭繼明也在拍牡丹中得到了人生的快慰,在賞牡丹中認識了世界的美麗。四十多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全國牡丹產地,為了搶時間,幾乎每年花季都吃住在牡丹園。他拍下數千幅牡丹藝術照,其中有牡丹一年四季的生長變化,有枝、葉、芽、桿、蕾、蕊、花朵的不同風姿展現。這些作品被他融匯于十二卷《中國牡丹大觀》,該書榮獲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F代文學家葉鵬教授稱《中國牡丹大觀》是案頭上的一座牡丹園。
石窟歷經千年開鑿,每一尊造像都是凝固的歷史;牡丹花期短暫,一季花開花落又待來年。這兩個看似獨立的文化符號,卻融入了郭繼明的生命和他的影像世界:在光影流變中尋求永恒,不斷賦予傳統新的生命維度。



李學武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唐白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牡丹瓷的創始人。他自幼便對陶瓷藝術有濃厚的興趣。21歲那年,結束4年軍旅生涯的他決心學習陶瓷技藝。此后他輾轉大江南北多年,遍訪全國名窯,先后奔赴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福建德化三大瓷都和五大官窯七大陶瓷產區等地,涉足全國10余個博物館查閱史料,整理20余萬字筆記,深耕打磨陶瓷技藝。
2007年,李學武在賞花時心生靈感:能否把牡丹與陶瓷加以融合,通過施加釉彩,燒制打造出“永不凋謝的牡丹花”?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制作工藝復雜,不僅瓷花、板壁等需要精雕細琢,燒制時還需保證花瓣形狀一成不變,顏料使用也頗有講究。經過兩年的試驗與探索,2009年,李學武以唐白瓷燒制技藝等為基礎,汲取雕塑造型、鏤空捏花、裝飾刻印、顏料釉色等傳統工藝精華,成功創造出了紅玉瓣、黃金蕊、琥珀枝、翡翠葉的牡丹瓷。
2013年,由李學武設計制作的牡丹瓷精品系列被中國外交部選用為外交禮品,牡丹瓷自此成為國禮。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到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再到中國—東盟博覽會,牡丹瓷逐漸走向國際視野……
近年來,李學武帶領團隊發展牡丹瓷文化創意產業。其中,“小花匠”飾品系列將陶瓷文化、牡丹文化與現代時尚完美融合,成為國貨“潮品”的代表之作,也讓牡丹瓷這張洛陽文化名片愈加絢麗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