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稱退休為“致仕”,意即辭職歸家,或叫告老還鄉。致仕約起源于周代,西漢以后逐漸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齡約為70歲,患疾則可提前。退休意味著人生歷程中的一個轉折,所以不乏有人以詩明志,直抒胸臆。詩作或詼諧幽默,或感慨不已,情韻風趣各有所得。
詩意表現超世脫俗境界的當數北宋年間蘇州太守孫冕的《書蘇州廳壁》詩:“人生七十鬼為鄰,已覺風光屬別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謀泉石養閑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西又見陳。寄語姑蘇孫太守,也須抖擻老精神。”這位孫太守當時也就六十大幾,但自覺體力不支,難以勝任,便向朝廷申請提前退休,并將已致仕還鄉的兩位至交好友的忠告作為己見,表明了他告老還鄉安度晚年的決心,堅定中顯露灑脫,樂觀中不乏幽默。
更為幽默風趣的是南朝梁代的陶弘景,他36歲時便辭職隱居于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其舊友梁武帝蕭衍即位后,邀其出山復職。陶卻作了一幅畫,畫中有兩牛,一牛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牛卻被人套著金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他還在畫上題詩一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閑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閑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詩畫表明自己辭官歸隱的決心。梁武帝看后也只好作罷,但仍以書信往來與其商討朝廷大事,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致仕還需作畫作詩,也可謂古代政壇人事的一段奇趣。
西晉惠帝時,江蘇吳縣名士張翰被掌控朝政的齊王司馬冏召授為大司馬東曹掾(相當于縣丞),赴洛陽任職。一日,因見秋風忽起,張翰猛然思念起了家鄉的菰菜、莼羹和鱸魚膾,觸景生情之際,沉吟了一首“致仕申請”詩《思吳江歌》:“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未等朝廷批準已毅然辭官歸鄉,留下了一段“秋風思鱸”的典故。事實證明,張翰的辭職令其躲過了洛陽一劫。半年之后,齊王被殺,張翰的同僚陸機、陸云也相繼死于非命。可見,“秋風思鱸”引起致仕不過是詩人逃遁殺身之禍的借口和托辭。
(摘編自《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