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題速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沖刀、切刀、布白是中國印章的篆刻技巧。沖刀行進較快,一氣呵成,不能拖泥帶水;切刀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不能盲目求快;布白,是為使整個作品更加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這是整體布局安排。對于創作者而言,通常應先從布白開始,即從印章整體出發;布白妥當,再具體操作,沖刀或切刀才能發揮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過于強調某一種刀法,反而會削弱印章的魅力,導致事倍功半。
上述材料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初稿呈現
篆刻刀法異,此中有真意
一考生
印章中有三種篆刻技巧:沖刀、切刀與布白。我們唯有先統籌整體,安頓好大局,方能細細雕琢人生,運用好各種技巧,使自己生命的印章拓出最美的墨色。(開篇未扣題,缺乏對三個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間關系的闡釋,直接引向人生啟示稍顯生硬。)
布白在全局,洞觀布局,著眼大處。孔子有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即是“布白”,是對人生漫漫征途的全局把控,古今成大事者無不從大處著眼,布局自己的人生。文天祥值皇室傾頹之際,毅然勤王,扶大廈于將傾;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留威名于青史;陸秀夫于生死一念之際,跳海殉國,表赤誠于國家。從大局著手,置身時代,明人生所向,“布白”人生之途。(分論點一未從“布白”的本意入手;論據豐富,但只有古代人物,與“古今成大事者”不符,失之偏頗,論點與材料扣合不緊密。)
沖刀快,切刀慢,沖切相濟才能使全局和諧。將目光投放于現實之中,“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告訴我們不可拖泥帶水、猶豫不決,行進于人生路上,明確了目標,便應一往無前,無論前方是陰云密布還是暗潮涌動,都要持有這份果決。而“切刀”則告誡我們,操之過急,不免顧此失彼,一味求快,常吃慌亂之虧。由此可見,快慢有別,沖刀求快意在速,切刀求慢意在精,取法二者,應張弛有度,統籌兼顧。(分論點二多從反面論證沖刀、切刀帶給我們的啟發,并未回應論點“沖切相濟”中“沖”“切”之間的關系。)
勿重一面,并舉為宜。篆刻所在并非一法,協調兼施方成佳印。由此及人,人生行走只顧快,不過走馬觀花,匆匆人生終,而行無所獲;只圖慢,不過囿于一方,戚戚難有為,而做無實事。破除快與慢的分歧,唯有守住心中所想,快慢張弛有度,并舉兼施,在該“快”時奮楫而為,不負蹈厲之志,在該“慢”時靜心而為,不改素心如初。否則,便會如刻印章時刀法不協而致事倍功半。人生亦應如此,協而生美。(分論點三語言整飭,但整段全為道理論證,與分論點二重復,行文缺乏變化之美。)
一枚印章之成,在于布白之充分合理,沖刀、切刀之并行有度。人生之道,亦先有整體觀感,于快處奮力,于慢處求精。
沖刀在快,快刀刻紋路;切刀在慢,慢工出細活;布白在全局,留白意蘊深。篆刻刀法各有異,人生真意藏其中,如是而已。
(結尾兩段均是由刀法寫到人生,但表意混亂,可合并為一段或每段表達一個意思。)
望聞問切
本文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欠缺對三種刀法之間關系的闡釋,論述刀法與人生的關系缺乏橋梁;二是三個分論點與材料扣合不緊密,核心論證部分論證方法較為單一;三是結尾表意雜糅。針對以上問題,考生在審題立意時首先應明晰材料內涵,把握三者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聯系人生,如“篆刻刀法異,此中有真意”“布白為本,沖切相濟”等;隨后豐富論證方法,增強文章說服力;最后緊扣主題,快速收尾。
升格展示
篆刻刀法異,此中有真意
一考生
印章中有三種篆刻技巧:沖刀、切刀與布白。沖刀在快,快刀刻紋路;切刀在慢,慢工出細活;布白在全局,留白意蘊深。由此觀之,篆刻刀法各異,此中可窺人生真意。
美玉未雕先布白,覽觀全局布整體——洞觀布局,著眼大處。
面對素潔如玉的畫布,畫家不會急于下筆,而是兀自沉思,待到胸中有丘壑,再落下石破天驚的一筆。作畫之道,在于先摹初意,再下實筆。篆刻之道與此相同。誠如孔夫子所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在何處?在于對人生漫漫征途的全局把控,明晰己之志向,洞觀己之所行。古今成大事者無不先“布白”自己的人生:文天祥有“神州陸沉之嘆”,欲請長纓報國門,肝膽皆昆侖;王承書立志“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隱姓埋名三十年,只為核研究。從大局著手,置身時代,明人生所向,方可“布白”人生之途。
胸中既已有成竹,此中張弛亦有道——沖刀快行,切刀慢步。
沖刀之快,基于全局布置,方行云流水;切刀之慢,在于修飾細節,方精于微末。將目光投放于現實之中,何為“沖刀”?且看曾經的深圳,以經濟開放為藍圖,日夜砥礪,“時間就是金錢”,用短短二十年,一躍成為亞洲經濟的推進器。那何為“切刀”?且看神農嘗遍天下百草,增改半生為《神農本草經》;曹雪芹紅樓一夢夢十年,悼紅軒中不知年。用時光浸染初心,慢中出不朽。由此可見,快慢有別,沖刀行快求速度,切刀求慢意在精,但尋其本源,仍有“布白”的全局基礎。
篆刻所在非一法,協調兼施方成美——勿重一面,并舉為宜。
僅求沖刀行快,便會葉蔽雙目,謂之烏合;僅有切刀行慢,便會望塵莫及,謂之庸人。由此及人,人生行走只顧快,不過走馬觀花,匆匆人生終,而行無所獲;只圖慢,不過囿于一方,戚戚難有為,而做無實事。破除快與慢的分歧,唯有守住心中所想,快慢張弛有度,并舉兼施,在該“快”時奮楫而為,不負蹈厲之志,在該“慢”時靜心而為,不改素心如初。否則,便會如刻印章時刀法不協而致事倍功半。人生亦應如此,協而生美。
一枚印章之成,在于布白之充分合理,沖刀、切刀之并行有度;人生之道,亦應先有整體觀感,并于快處奮力,于慢處求精。篆刻刀法各有異,人生真意藏其中,如是而已。
升格評析
升格后的文章做到了全文主旨突出、結構嚴謹、層次明晰、敘議有力。文章保留了原文邏輯性強、語言工整典雅的優點,將結尾句提前到開頭作為中心論點,先闡釋清楚三種刀法的關系,再順勢引到規劃自己的人生。在分論點中適當增加舉例論證,加強了文章的論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