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涼。原本居高不下的氣溫,終于在幾場秋雨后,天空變得蔚藍、高遠,讓小城人感受到秋的味道。
行走在小區,仿佛置身于香海里,令人神清氣爽,步履也變得輕快起來。路過廣場,和熟悉的趙伯打著招呼,他微笑的臉上盛開著歲月的花。想起張婆婆的桂花糕,遠近聞名,看來很快又可以品嘗了,怕是還要排隊等候呢??上?,擅長桂花釀的王大嬸去了國外,聽說是她兒子媳婦怕她一人孤單接去德國團聚了,惹得喜歡喝桂花釀的張大爺一幫酒友不免失落了好一陣子,只能在長亭下,幾個人一邊就著花生,一邊喝著桂花茶找樂了。
回到曾經工作過的機關大院,看著熟悉的一樹樹桂花,擠擠挨挨,卻又滿心喜悅地綻放著屬于它們的獨特風姿。那個站在窗前、樹下賞不夠、聞不夠的女子,無意也成了別人的風景,裝飾了別人的夢。而她,依舊行走在追夢的路上。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边@是李清照在《鷓鴣天》中詠桂的詞句,想來,易安該是桂的知己了,只有懂桂的人才會發出“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這樣的感嘆,桂我兩相映,不以形色取勝,卻以幽香遠播,這不正是塵中高才隱士的自我寫照嗎?而易安正是這樣的女子呀,溫婉,清雅,是濁世中的一股清流,在流年里獨自綻放,獨自芬芳……
邱心如,這位出生于淮安城內羔皮巷一家清貧書香門第的清代女子,自幼飽讀詩書,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深厚的文學功底,未出嫁前就開始了《筆生花》的創作。在她十九歲嫁為人婦后,因生活清貧,無暇寫作。后遭遇丈夫離世、愛子夭折、兄長病逝,便回娘家設帳授徒,贍養老母,重又拾筆,前后歷時近三十載,終于在咸豐初年,完成了《筆生花》這部共8 卷32 回近120 萬字的鴻篇巨著。這也是繼《天雨花》《再生緣》之后,又一部出自女子之手的長篇彈詞。今天的小城,成立了邱心如女子文學研究會,這個坐落在河下古鎮、綠蘿青藤掩映下的小小院落,云集了一群有著文學夢的女子,這一個個文筆迥異的女子如桂花一樣,在小城的天空芬芳四溢。
兒時問母親,為什么月季花、荷花這些花朵開得比桂花還大,卻沒有桂花香濃呢?“因為這些花都是一朵一朵地開,不像桂花齊心,一開就是一樹,所以這些花的香怎么也比不過桂花的香??!”母親捏了捏我的鼻子說。如今,女兒也會好奇地問我同一個問題,而我也會重復著母親曾經的話語。長大后,我領悟了母親所說的話,還有她給予我們的愛。相信女兒定會懂我說的話,還有我給予她的愛。
也許,當我們與桂花共一程秋光后,它會隨著一場不期而至的秋風秋雨,離枝飄落??墒牵钟惺裁搓P系呢,花開總有花謝時,桂花謝了,可余香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