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橋是我的家鄉,也是鳳根、成良、傳龍、文迎們的家鄉,這些小玩伴如今都是天各一方,過年回家都難得一見,日子已經越來越經不起“嘻嘻哈哈”了。
長橋其實沒啥長的橋,就是一個小村,屬下倉鎮管。我屋場是長橋村所轄的幾個屋場之一,全是胡姓,應該說,整個長橋大部分姓胡,余下的姓黎、石、夏和葉等,姓雖多,但人口并不多,大多沾親帶故。
我屋場在長橋靠東,門口就是一個鄉村中學,我就是從那畢業的,從我家隔個地壟和田壩就到了學校,以前學校沒圍墻更沒大門,四面八方都可以長驅直入,這也方便我們這些調皮搗蛋鬼無所顧忌地鉆溝爬樹,滿山遍野都是孩子的影子,滿山都是歡樂。那時的歡樂到處是,如今是到處尋歡樂。
學校正對面,再走兩個溝溝渠渠就到了下倉街上,也是老長湖鄉現在的鎮政府所在地。下倉街從東到西、從西到東一個上坡再接一個上坡,總共也就二里地,基本都是漁家。下倉街臨湖而成,倉就很清楚地說明了問題,下更表明地理位置的偏,典型的老碼頭埠市樣。老話講得好,到了下倉就到了盡頭。下倉四邊全是水,水的對面是套口復興彭澤,過去坐船少說都得一個小時,這還得風和日麗,順風順水,望著對面好像很近,可真要過去費死勁。可如今黃湖大橋修起來了,以前偏安一隅的下倉倒有了明顯的區位優勢,真是一湖通南北。
下倉島光湖色,自然景觀十分豐富,魚米之鄉。下倉有湖有船有魚,更有衍生的玩龍燈、劃龍船等獨特的人文風俗。而且,下倉自古就是重要的碼頭,下倉埠的名號在宿松也是響亮的,下倉的碼頭文化可以充分利用,比如開發老街,打民俗民宿民風牌。而且,小孤山就在對面,我們小時候站在高坡上能遠遠望到東南方向隱隱約約的小孤山,如今天晴站在黃湖大橋仰望小孤山說不定就有開發為網紅文旅點的潛力。新時代以來,隨著黃湖大橋的開通,下倉的地理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完全可以開闊眼界,吸引對面江西老表或者廬山分流的游客,畢竟,下倉離九江和廬山都非常近。
長橋離下倉街就很近,幾乎緊挨著下倉街,得天獨厚享有上街的很多便利。我們小時候三五個小伙伴說走就去了街上,看龍燈剃頭買零嘴啥的。爺爺們吃完早飯,就陸陸續續地往街上走,去茶館喝茶打牌嘮家常,田間地壟的土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前后相續的,或背著手、或拿著煙火棒、或領著小孫子的老人身影,那豐富的內容至今都讓我回憶。
除了長橋,下倉鎮還有龍洋聯湖東洪,而老長湖其實就是在一個小島上,四面環水,出行以前都得靠船,十分不便,后來北邊修了個橋,就成了出行的必經之道,出島走親訪友去縣城辦事都繞不過這橋。記得1998 年大水,橋都被淹了,島快成了孤島,我們暑假后去學校,還是叔叔們用小船然后再踩水把我們送到岸上,想來就在眼前,其實都已經25 年了。如今以前的那單車道的小橋早已換成了雙車道的大橋。長橋南北兩方確實都有橋了!
時間真是經不起回憶。平時習以為常的很多,經過這回憶的對比才猛然發現原來一點點的變化就在身邊,日積月累就成了滄桑巨變。日子的奧秘就在此,潤物無聲,真愛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