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這四月天,美好的時節,我們輕輕走進一座城,一座古城——習水土城。
這是一座有著特殊意義的古城。漫步而行,腳下一塊塊石板,經歷了多少時光的捶洗,留下多少歷史的痕跡。我,尋找著那歷史時光的痕跡,慢慢行走。街道兩邊的商鋪多保留著遠久的模樣,似乎那慈祥的時光老人,早就在等待著你。榕樹上,幾只靈動的松鼠躥到河邊,又倏然間回樹上,一切是那樣的愜意。
古道上,似乎還能看得到當年鹽商的腳印,歇腳搭杵的痕跡。這里是當年川鹽入黔的一個重要碼頭。2.5 公里古老的石板街,千百年的滄桑,風風雨雨,四方來客,八方貨物,古鎮的商埠文化、茶館文化、山水文化漸次生長,形成了鹽幫、船幫、馬幫、袍哥等十八個幫類,這就是土城古老的文化,更有那紅軍轉戰的身影,他們在路上、街邊、一間間商柜臺外抱槍歇息。
1935 年1 月,紅軍長征進駐習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在土城親自指揮青杠坡阻擊戰。紅軍以土城渾溪口為主要渡口,揮師一渡赤水河,上演了紅軍“四渡赤水”的奇跡。這里,至今完好地保留著多位領導人當年的舊居。
初夏的太陽,映照著街邊三角梅,火紅火紅,這里的三角梅基本看不到綠色,全被紅花籠罩,遠看如一團團火焰。充足的陽光把紅變得更有層次,一簇簇,一堆堆,從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臺階兩旁一直蔓延到土城兩山,四處都是紅花錦簇。
女紅軍街上街口的石門上,正掛著這樣一簇三角梅,就像一位紅衣少女在這門框前,盈盈地迎接來賓。
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有三渡在貴州省習水縣境內。如今,在習水縣的千年古鎮——土城鎮,從古石板街下到赤水河渡口的這一條小巷,就是土城人親切稱呼的“女紅軍街”。石板鋪路,兩旁排列著二三十戶人家的木板房,每家的屋檐下都掛有紅燈籠,門楣上分別掛塊刻著編號的小木牌,標示著當年住過的女紅軍:賀子珍住居、鄧穎超住居、劉英住居……
當年紅一軍團的30 位女紅軍住在這條街上,她們是中國工農紅軍中,兩千多位女紅軍中的杰出代表。在中央紅軍長征的隊伍里,有30 名嚴格挑選出來的女紅軍,組成干部休養連,與8 萬多大軍一同踏上了漫漫征程。“她們肩負著群眾思想宣傳、擴大紅軍隊伍、籌糧籌款籌鹽、抬擔架和護理傷員、機要收發等重要任務。部隊急行軍的時候,她們常常一天要走上百里路。此外,她們還要留在隊伍后面做收容工作,幫助掉隊的傷員背行李。”這是長征學專家給我們的介紹。
選擇這條小巷供女紅軍居住,是因為這里最靠近渡口,方便女紅軍浣洗。從1935 年1 月24 日紅軍攻占土城,到1 月29 日中央紅軍一渡赤水為止,紅軍在土城逗留了6 天時間。被編在干部休養連的女紅軍們就居住在這條街上,她們在這里居住了6 天時光。這是一條川黔河谷地段特有的街道形式,一條從河谷緩緩向坡而上的街道,彎曲緩緩,是街,比街多一點柔和,是巷,比巷多了些鏗鏘。這,正是女紅軍風姿的形象啊!
今天街道上蓑衣斗笠依舊,當年的倩影不在。從牌坊而下,街口女紅軍街5 號,羊肉粉飄香。一筲箕的竹筷,亮晶晶晾曬在門口小桌上,這里的人很講究,吃羊肉粉的筷子,洗干凈了還要晾曬。細看屋檐下,可見暗紅的幾個大字,“紅軍勝利萬歲”。當年,紅軍經歷了土城青崗坡戰斗的磨難,更加成熟穩重。3 萬中央紅軍面對40 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在局促逼仄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依托一條看似平常卻暗流洶涌的赤水河,乘隙打楔、迂回穿梭、飄忽而行,粉碎了國民黨軍妄圖聚殲紅軍于赤水河一線的計劃,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軍事奇跡——四渡赤水戰役。
我獨自走到女紅軍街的另一頭,赤水河邊,矗立著紅軍四渡赤水第一渡紀念碑。這是一個當年的鹽運碼頭,也是四渡赤水第一渡渡口。
女紅軍街,三角梅鮮花映石門,歲月如潮,而巷道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