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石油首席技師趙增權收了一個38 歲的博士徒弟王方祥,成為公司首個“博導”。拜師后,兩人強強聯手,攜手開展攻關創新,推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傳統觀念中,“白大褂”代表的科研技術人員與“紅工裝”象征的一線操作技工之間,存在一條隱形的鴻溝,博士似乎不太可能“屈尊”拜技術工人為師。趙增權與王方祥的師徒組合打破了這種成見,讓首席技師與博士成為平等的創新伙伴,令人眼前一亮。
趙增權憑借30 年井下作業經驗,能給出設備運行的精準數據;王方祥負責基礎理論和編程,能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算法模型。這種“技術+技能”的跨界合作跳出了“唯學歷論”的窠臼,彰顯出技能人才的實踐智慧同樣是科技創新核心驅動力的理念。
數據顯示,趙增權團隊累計解決260 多項生產難題,創效2000 余萬元,充分證明技能人才從執行者轉變為創新者,有助于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具有極大的啟迪意義。
首席技師當“博導”,并非妙手偶得之,它得益于大力推進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大背景,也得益于國家不斷出臺對技能人才的利好政策。正是在這樣的大氣候下,趙增權被中國石油集團公司評聘為首席技師,也有了王方祥拿著帶徒協議書找到趙增權拜師的一幕。
首席技師走上“博導”崗位,不僅是一段跨越學歷與職業邊界的佳話,更重構了人才評價體系,傳遞出“尊重技能、崇尚創新”鮮明的價值導向。
(摘自《錢江晚報》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