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娛樂公司Stars Collective 宣布,將根據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改編出動畫三部曲《八戒》《美猴王》和《哪吒》,旨在將東方神話展現給全球觀眾。事實上,外國改編中國文化作品的例子不在少數,美國好萊塢出品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含有中國元素的動畫電影就收獲了中國以及全球影迷的一眾好評,《七龍珠》《中華小當家》等日本動漫的爆火也讓“中華風”成為動漫作品的重要類別之一。將中國傳統服飾中的綺麗元素融入自身設計作品中的法國知名服裝設計師伊夫·圣·羅蘭表示:“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我受到了中國藝術的啟發。”
但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文化元素遭到外國“文化挪用”的事例屢見不鮮。此前,奢侈品牌芬迪在其社交媒體賬號宣傳設計中使用了類似中國結編織工藝的新款包包時,將其標注為“ 韓國傳統結”;迪奧也曾采用馬面裙剪裁設計,卻將其標注為“迪奧原創設計”。對此,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德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國際品牌在借鑒中國文化元素時,常表現出僅截取文化中的某個元素,卻忽視其在原文化中的語境與象征意義,這種片面的借鑒,使得文化元素淪為單純的裝飾,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文化挪用”現象的核心矛盾在于:西方品牌一方面利用中國文化元素獲取商業利益,另一方面卻拒絕承認這些元素的文化來源。這些品牌的做法不僅損害了中國文化的尊嚴,也引發了消費者的反感。
值得關注的是,現代年輕人對“文化挪用”現象的反應發生了顯著變化。王德巖表示,十年前我們或許會為國際品牌使用中國元素而欣喜,如今則更關注其是否尊重文化本源。當下年輕人開始用考據論文般的嚴謹態度,在社交媒體解析馬面裙的平鋪結構、考證中國結的演化譜系。這正是因為近年來中國風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從漢服的復興到國潮的流行,從傳統手工藝被看見到現代時尚的融合創新,年輕人開始在公眾場合穿著中國傳統服飾,中國品牌也開始對本土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創新表達,中國文化正以一種自主的全新姿態走向世界。
(摘自《環球時報》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