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高級工程師車著明,1963 年生于湖南邵陽縣黃荊鄉臘樹村,曾是邵陽縣氮肥廠技術員,僅中專學歷。1990 年,他通過自學考試,成為國防科技大學應用數學概率論專業唯一錄取的研究生。成績優異且受導師器重的他,畢業時卻放棄院校任教機會,選擇前往大涼山。
車著明的航天夢始于1992 年一次尷尬的電視直播。當時,正在國防科技大學讀書的他,目睹了中國為澳大利亞發射通信衛星因故中止的瞬間,那一刻,他決心投身航天事業。
那時,中心的事后數據處理能力幾乎為零,每次發射后都需外送數據進行分析,耗時長達數月。車著明主動請纓,成功開發出“火箭遙測信息快速處理系統”,實現了數據處理能力的突破。新世紀以來,隨著航天任務激增,他又研發出航天發射數據快評系統,能在火箭發射后幾分鐘內給出數據處理結論。
車著明不僅數據處理能力出眾,還善于解決航天領域的具體問題。20 世紀90 年代,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曾發生兩起航天發射事故,他決心對液體火箭爆炸危害進行定量分析。在缺乏理論基礎和數據資料的情況下,他歷時3 年建立起相關模型,為航天發射事故防范和應急處置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年來,隨著高軌航天器發射增多,車著明發現發射高軌道航天器時,遙測參數與外測參數差異大,導航控制困難。他通過分析比對成千上萬組數據,建立了全新的數學模型,提出“航天器飛行數據融合處理方法”,大幅提高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初始軌道預報精度,節省了衛星燃料,延長了衛星壽命。
車著明對數據的要求近乎苛刻。1995 年,長二捆火箭發射失敗,49 秒的飛行數據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他告誡自己:“數據里面出質量,數字背后是安全,一絲一毫也馬虎不得。”在工作中,他總是親自驗證數據,不放過任何細節。他曾通過上千次反復驗證,解決了雷達俯仰角標校不準的問題;也曾僅用2 頁紙的矩陣代替了原來幾十頁的數學公式,優化了測量站布站方案,節省了上百萬元基建費用。
在航天發射的關鍵時刻,車著明總是鎮定自若,憑借對數據的精準把握化解危機。2010 年,一顆北斗衛星發射升空后,安控顯示屏上的曲線出現異常,他果斷判斷是跟蹤測量設備數據不準,避免了誤按自毀按鈕的危機。
盡管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但他依然堅持每天長跑,保持著對工作的熱情。他曾婉拒高薪邀請,選擇留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繼續他的航天追夢之旅。他說:“一輩子踏踏實實干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人生很幸福。”
(綜合江西省紀委省監委網站、紅網)